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姓氏大觀

姓氏村尋家譜 “孔子後裔”與“名將之後”鎮守兩街

2012-08-14 11:25     來源:東南網     編輯:普燕

  幽靜的巷道,矮舊的瓦房,如今的李巷,雖已有些許殘破,但仍是附近居民的重要通道

  兩個名人兩個“姓氏村”

  一個住著孔子的後裔,一個是中唐名將郭子儀的後裔的族居地

  孔里

  涵江還有兩個特別的姓氏村,住的是一文一武兩位影響全國的大人物的後裔。位于涵江宮下的“孔里”聚居著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後裔。而涵江顯應村的“郭莊”,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唐名將郭子儀的後裔的族居地。

  走訪中,在涵江宮下一位居民告訴記者,2001年宮下片區舊城改造後,“孔里”這個地名已經消失了,現在孔家人都住在石坊街。

  隨後,記者找到孔子第76代孫孔德本,他告訴記者,孔子41代孫孔仲良,在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來莆田任縣令,其子孫後來定居于涵江紫璜山,南宋理學家朱熹後認定並命名這里為“闕里”,俗名“孔里”。目前,涵江孔子後人已經發展到81代,原來50多戶人家都住在宮下街孔里村。

  孔德本說,舊城改造,孔家人被安置在三排套房里,住套房後,族人見面的機會少了。後來有些族人把套房賣掉了,現在這套房里並非全是孔家人。如今與涵江孔家有關的遺跡只剩下正學門、泮池、壁水橋、49級臺階和其中的一塊下馬碑。

  郭莊

  涵江白塘鎮顯應村郭莊自然村也是因姓得名的典型,目前郭莊全村700多人都姓郭,皆為回族。據村里人說,村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莆田郭姓基本上都是這里遷出的。

  走在郭莊里,不少人家門前都有一副對聯,“汾陽世裔尚書門,魏闕名家孝子第”。汾陽指唐代中興大將郭子儀,他因平定安史之亂,受封汾陽郡王,郭莊人認為自己是郭子儀後人,遂門楣上常寫上“汾陽世第”四個大字,以此為豪。

  宋元時村里出了三孝子,郭義重、郭道卿、郭廷煒三人,村里還建了三孝子祠。

  今年71歲的郭文良說,郭氏三孝子祠前殿和大門坊之間立有宋高宗禦賜“雙闕”“百官下馬”碑,還有一塊豎匾寫著“紹興旌表郭氏”。他小時候常到祠堂前玩耍,還能看到陳舊的雙闕(“闕”是一種象徵性建築物,銘記官爵、功績和德行之用)和石碑,可惜如今這些都不見了。

  郭文良說,郭莊人都是回族,祖先如何遷徙來此已經不清楚了。他們平時生活習慣也和周圍居民沒啥差別,不過在葬禮上,郭莊人還是保持逝者裹白布的習俗,與其他地區回族居民一樣。另外,每年正月初五,村里人歡聚一堂,並念誦先祖留下的經文,多是教育後代要孝順、誠信做人等道理,更像是家訓,這也是郭莊的特色之一。

  【現狀】莆姓氏地名分布廣如今多雜姓

  “姓氏地名分布廣泛,有些是村委會,有些是自然村,有些是街道,有些甚至僅是小弄小巷。”莆田市民政局區域地名辦主任朱志明說,目前有多少姓氏地名無法統計。以秀嶼區笏石鎮為例,下轄26個村委會,有8個帶有姓氏的村名。僅華東一個村所轄的5個自然村里,就有3個帶姓氏的自然村名。

  記者從莆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了解到,根據莆田地名普查材料,以姓氏和郡望命名是莆田地名常見的形式,姓氏地名見證了南遷入莆的中原人的族居分布情況。

  許多人看到姓氏地名都會狹義地認為一定是某姓族人的聚居地。事實上,很多姓氏地名早已“名不副實”。

  時光更迭,農村姓氏村姓氏已不再單一,城市姓氏人口集中的社區和街道更已無處可尋,族居的盛況也早已成為歷史。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