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尋根圖片

專家稱崮頂春秋墓主為莒國君 或建于“春戰之際”

2012-04-23 11:04     來源:齊魯晚報     編輯:石宏

  北邊箱發現樂器瑟。

  考古專家在研究南邊箱青銅禮器。

  22日,省考古所原所長張學海再次考察崮頂春秋墓發掘現場,認為墓主身份已經比較清楚,即莒國國君。墓葬的建成時間最早不會早于春秋晚期或者“春戰之際”。這是山東周代(從西周到秦始皇統一全國)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有關莒國考古的重大收獲。

  依據>>

  形似劉家店子春秋墓

  省考古所原所長張學海首次到崮頂春秋墓考察是清明節期間,他當時根據青銅器露出的部分,認為是“莒國的墓”。22日,張學海再次考察古墓,進一步判定墓主的身份是莒國國君。

  崮頂春秋墓殘長28米,寬13.6米,顯得比較狹長。此前,有專家認為,這可能與古墓葬建在狹長的崮頂有關,是當年建墓者因地制宜採取的措施。但張學海認為,1975年沂水縣劉家店子出土的一處“莒公”墓葬,也是南北長東西寬,擁有南、北器物箱。而北邊箱坑內,也同樣發現大量的青銅樂器,如甬鐘、鎛鐘、鈕鐘等,也有兩件錞于。

  張學海表示,同為沂水縣境內的兩處墓葬,出土的青銅器很相似,造型較為一致,尤其是一些帶有時代特徵的陶罐,以及重要的青銅樂器錞于,為莒國或魯東南春秋墓葬中所有。

  另外,崮頂春秋墓和劉家店子春秋墓都有殉人,這也是一個共同的墓葬特點。這些統一的文化特徵,足以證明崮頂春秋墓與劉家店子春秋墓同族或同國。“這個情況已經比較清楚。”張學海說。

  目前,崮頂春秋墓墓室部分已經出土至少86件青銅器,有的是成組出現。另外,墓葬北側的車馬坑中,2號車車輿中載有鼎、鬲、敦三件青銅器。張學海判斷,車馬坑中出土的青銅器年代較前者早一些。北邊箱中出土的青銅劍、箭頭等,南邊箱的鼎、鬲,制作時間可能到春秋晚期或者“春戰之際”。而在考古中,同一墓葬中出土器物有早有晚是正常的。

  根據考古常識,墓葬等的斷代應該參照出現最晚的器物。因此,這處墓葬的建成時間最早不會早于春秋晚期或者“春戰之際”。

  釋疑>>

  莒國國君墓距國都較遠

  通過再次深入考察,張學海堅定了墓主為莒國國君的判斷。“身份一般的貴族墓有幾個鐘隨葬就可以了,但崮頂春秋墓殘存隨葬車馬達4輛,估計可能原有10輛。此外,還出現成組的樂器,如編鐘、編鎛等,規格非常高。”

  與中原國家實行華夏禮節不同的是,莒國實行“夷禮”,隨葬的鼎不是大小有序,而是一般大,有自己的特點。

  “古墓能修到崮頂本來就不簡單,這得耗費多大的人力、物力。一般的城邑或地位低的統治者,根本沒有這個力量。”張學海表示,自己已經看得比較清楚,這就是莒國國君的墓葬,年代在“春戰之際”,沒有什麼疑問。

  既然是莒國國君,為什麼不葬在莒國國都,即現在莒縣縣城一帶?張學海說,以往考古發現中,莒國國君的墓葬多是如此。譬如沂水縣西南部院東頭春秋莒國墓距離國都約40公里,莒南縣大店春秋古墓約40公里。此次發現的崮頂春秋墓,距離莒國國都的直線距離為50公里左右,可見莒國國君墓離都城都比較遠。因此,不能說隔得遠就不是莒國國君的墓。

  張學海介紹,沂水天上王城景區當時就是莒國的地盤。對齊魯文明影響深遠的魯、莒兩大古國地盤在此交錯,因此這處墓葬的發現對于研究當時莒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具有重要意義。加之墓葬本身未被盜掘,比較完整,為研究周代歷史,尤其是莒國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瑟散落一地提取成難題

  經過考古專家仔細辨認,在崮頂春秋墓北邊箱內,發現一件我國古代重要的樂器——瑟。

  這件瑟位于北邊箱,在隨葬的錞于等青銅樂器之下,顯得很不起眼。瑟的箱體已經腐爛,剩下一堆零件散落在地。有把瑟、弦檔等,還有不知名的小件青銅器。省文物局原副局長、省考古所研究員王永波說,從目前情況來看,尚能看清其外面包有一層帶甲板的鱷魚皮,這是當時一種很豪華的裝飾。在山東春秋考古中,如此包裝精美、上檔次的瑟還是首次發現。

  瑟的提取成為一大難題。王永波建議考古隊對其完整提取,即將其下面的泥土一並提取出來,以盡量保持出土時的原貌,這樣可以為古代樂器研究者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為此需進行必要的處理和加工。他建議做成托盤,這樣可以很好地向公眾展示。

  可在崮頂做原址展示

  發現于紀王崮崮頂的春秋墓葬,今後該如何保護?

  省考古所原所長張學海認為,應很好地保護、展示此次考古發掘的成果。考慮到周邊的環境,展示比較容易,“一是墓葬位于地表下較淺位置,易于陳列展示;二是崮頂光線充足,只要用亞克力玻璃罩住地面,觀眾就可以身臨其境參觀、感受;另外保溫也不成問題。”

  張學海不讚成在墓葬上大量“蓋房子”,“根據需要可以少建,關鍵是盡快確定下保護和展示方案。如果等挖開了再拼接很難,現在應該找國內專業的青銅器模型制作者,先做一批模型供下一步展示。”

  莒國原來很牛

  莒國國都即為現在的莒縣,建有高標準莒州博物館。歷史上的莒文化古老而燦爛,與齊魯文化並稱“齊魯莒”文化,成為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據考,以莒為地名從原始社會部落就開始了,是傳說中伯益的後裔。至商代為姑幕侯國,周為莒國,漢為城陽國,後為州為縣。莒縣陵陽河曾出土一件刻有象形文字的大口尊和陶質牛角號,將華夏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年。

  春秋時期疆域曾東起黃海,西至今沂水縣境,南達今江蘇贛榆,北至今昌邑縣境,擁有大小城邑30多個,是今山東地區僅次于齊、魯的大國。春秋初期莒國國勢強,不斷與齊、魯、晉等大國會盟,還對周圍小國不斷發動戰爭。到春秋中後期,國內混亂,政治腐敗,國勢日弱,疆域屢遭蠶食,最終被齊國兼並。文/本報記者 喬顯佳  片/本報記者 張中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