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年代: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
宗祠地址:桃園縣大溪鎮福仁里普濟路一一八號
在大溪中正公園鄰邊,普濟路與和平路交叉口,也就在普濟寺斜對面,有一座黃氏家廟,又稱江夏堂,或江夏黃大宗祠。這座黃家祠堂 ,面臨大漢溪武嶺橋,遙向員樹林臺地,仰望蔣公紀念堂,大溪江夏黃姓後裔,也出過不少俊彥,真是人傑地靈、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大溪黃氏家廟,江夏開基堂上歷代始祖,安福殿言政事官拜尚書令束觀考試官謚文強黃香公,紫雲始祖考溫陵名宦黃守恭公,南靖開基一世祖謚鴻基黃壽夫公,銅山太祖翰林院編修兼吏部尚書丞相贈伯爵忠烈黃道周公,金埔開基一世祖謚鴻熙黃仁夫公,暨鎮平開基一世祖黃廷政公與創建宗祠總經理金浦十八世黃石添公、十八世祖由武生特授武信郎賞戴藍翊黃希隆公、南靖十八世祖賜授紳章黃玉麟公之神位。黃氏姓源,出自姬姓。黃姓始祖,有謂伯益,有謂陸終,但皆為黃帝姬軒轅之後。而黃姓族人絕大多數以江夏為郡望,各派又一致奉漢朝名列二十四孝的黃香為共祖。“江夏黃氏大成宗譜”的紫雲始祖守恭公世係分譜中稱,“元方公為香公第十世孫,為我氏入閩始祖。傳至岸公、崖公,分派為二:崖公遷居泉州,傳下有守恭公,為紫雲開宗始祖。岸公遷居莆田,其後復支分三派,即莆田派、檗谷派、(廣東)南雄珠璣派等是也。”江夏是漢朝在武昌一帶所設的郡名,當年黃香學識之博,時人稱“天下無雙 ,江夏黃香”。江夏聲名之旺,無出其右者,歷來各地黃姓,均以郡望江夏為榮,相傳至今。
黃姓也是最早入閩八姓之一,“鋪錦黃氏家譜”有謂,“相傳閩王王審知自河南光州固始,帶有八姓入閩,吾家其一也。”引證紫雲黃氏各派族譜考據,可知元方公為黃氏入閩始祖,時在晉永嘉末年(312年),晉室南渡,中原衣冠族隨之南遷入閩者,凡有八姓:黃、林、陳、鄭、丘、詹、何、胡等是也。明清兩代,黃氏族人渡海來臺者,多屬黃守恭派下。清乾隆中葉(1756——1775年),黃昌倉、昌積、昌賢三兄弟,由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人墾今天桃園大溪一帶,黃姓子孫繁衍成了大溪第一大姓。
一百二十多年前,黃姓宗人黃石添、希隆、玉麟發起創建黃氏家廟,並總理建祠全般事宜,終于在歲次庚申年(1860年)落成啟用,現在大宗祠神龕上高挂“江夏堂”橫匾,上款“歲在庚申仲冬吉旦”,下款“派下裔孫同敬立”,就是家廟年代久遠的一項明證。後來,大溪江夏黃大宗祠又經過幾次整修,才有今天的摸樣,成為典型的南方祠堂。
江夏堂為一四合院建築,由門廳、正廳、外加雙護龍所組成。整座祠堂除了少數木質梁柱為舊物外,幾乎已經看不到百年古厝的風貌。倒是斜倚在牆角的木造秋千與滑梯,以及廂房內的燕窩與穿堂而出的飛燕,還能讓人勾起些許古老的回憶。
黃氏家廟建構十分現代化,琉璃瓦、水泥柱、貼瓷牆、磨石地板,無一不是進步的建材,其間卻分布著若幹傳統的點綴,例如彩燈、供桌、匾額、對聯等,益發顯得是一種中西合璧的傑作。在這些成對的聯語中,不乏對仗工整、內涵豐富的佳句:
萬流匯瀛海,臣忠子孝篤倫常。
大溪黃家廟派下宗親,每年要在家廟舉行兩次謁祖大典,原先春祭祀在農歷二月二十日,秋祭在農歷十一月十六日,但為便于牢記祭典日期,與外地宗親參與,自七十七年起,春祭改于三月份之第四禮拜天定期舉行,並同時召開宗親會會員大會。
目前桃園縣黃姓宗親會大溪區分會,就設在普濟路黃氏家廟內。當會員大會召開時,先要恭行春祭儀式,然後才進行大會程序,行禮如儀必定也會有恭讀祖訓節目,他們的祖訓“外八句詩”和“內八句詩”,與嘉義縣樸子鎮“黃姓宗祠”所陳列的,文句有一些出入,但其含義大致相同。
外八句詩一首:
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猶吾鏡,日久他鄉即故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慶祖宗香;
祈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內八句詩一首:
才郎峭老有三妻,官吳鄭氏七子齊;
創業興家朝祖德,歸來報命省親為。
吾年九八難相會,奕葉分枝為汝題;
倘有富貴與貧賤,相逢須念同根蒂。
黃氏宗長前輩,一直是這樣告誡黃氏子孫,均須謹記此內外八句詩,時常朗誦,體會先祖之教訓,發揚祖德,以繼起世世代代,連錦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