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經濟轉型

時間:2012-05-24 10:04   來源:遼寧省政府網

  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進一步加強市場流通體係建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鼓勵消費政策,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確保居民消費率逐年提高。切實增強投資在擴大內需中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努力做大經濟規模。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引導投資向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注重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引導投資更多投向有利于結構調整的重大產業項目,圍繞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鋼鐵精深加工等優勢產業,集中建設一批重要產業功能區。優化生產力布局,高起點、高標準謀劃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逐步建立功能完備的現代基礎設施體係。以提高運輸保障能力為核心,加快鐵路、公路、港口、機場、城市軌道交通等建設,構築便捷、安全、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係;以能源結構優化為導向,穩步推進核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建設,發展智能電網,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體係;以供水防洪和水生態安全為重點,實施遼西北供水等重大工程,加強防洪減災體係建設,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定不移地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遼寧作為全省發展戰略的核心,最大限度發揮科技進步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速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以特色產業基地和高新區為重要載體,依托骨幹企業、重大工程項目,組織實施一批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項目,形成一批特色鮮明、躋身全國乃至世界前列的新興產業集群和聚集區。結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建設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超前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術研究,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戰略產品,搶佔科技制高點。完善科技創新體制,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優化整合科技資源,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構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大專利成果轉化率,推動由“遼寧制造”向“遼寧創造”轉變,建成國家重要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

  推動工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把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係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點,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重塑遼寧工業大省形象。以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為依托,以提高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重大裝備成套能力為重點,培育一批在世界范圍內有影響力、在全國同行業中有競爭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按照控制總量、淘汰落後、集群發展、產業鏈延伸的原則,推動冶金、石化等行業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加工度,發展配套產業,向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發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材料工業基地。以發展工業產業集群為品牌、載體和突破口,走出具有遼寧特色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之路,重點培育一批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重點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節能環保、物聯網等領域,選擇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產業,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加強重要信息係統和通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動現代農業和縣域經濟大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係、農產品質檢體係和動植物防疫體係,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係,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強畜禽、水產標準化規模小區(場)建設,大力發展水產健康養殖,加快發展設施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加快林業產業化進程。實施新一輪縣域經濟倍增計劃,培育一批全國百強縣。堅持工業化主導地位,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工業園區集中,做大做強縣域特色主導產業,每個縣(市)和郊區至少形成一個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依托農產品資源,積極建立農產品加工聚集區,加速構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體係。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係,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加快發展服務業。把發展服務業作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支撐,不斷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建立公平、規范、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探索適合新型服務業態發展的市場管理辦法,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優先發展與制造業關聯密切的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互動發展。大力發展就業吸納能力強和市場需求大的生活性服務業,支持有序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規劃發展一批規模較大、聚集度高、特色鮮明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加快培育一批服務業重點城(郊)區和服務業領軍企業,率先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支持沈陽、大連區域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設。重點發展溫泉、生態、工業等特色旅遊,建成溫泉旅遊第一省,把旅遊業培育成支柱產業。統籌發展住宅地產、工業地產和商業地產,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較快發展。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以提高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為主線,以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引導農村人口合理有序轉移為重點任務,以建設新城新市鎮和發展產業集群為重要載體,以現有縣城和小城鎮為依托,以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要舉措,充分發揮政府規劃引導與市場配置資源的雙重作用,促進城鎮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保持我省城鎮化水平居于全國前列。優化城鎮空間布局,逐步構建以中部城市群為主體,以沿海城鎮帶、遼西北城鎮帶為兩翼的全省現代城鎮網絡新格局。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把農民工市民化作為推進城鎮化的突破口,加快放寬城市、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政策,引導農村人口平穩有序進城就業,注重從制度上保障進城農民的權益。

  促進區域協調互動發展。以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建設為兩大引擎,以貫通沿海與腹地的沈大經濟帶為戰略軸線,帶動遼西北地區實現跨越發展,構建“雙擎一軸聯動”的空間發展格局。高水平推進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進一步提升大連核心地位,基本建成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實現沿海重點區域率先崛起,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成為引領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區域。加快推進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以沈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為重點,以同城化為突破口,推動重大改革先行先試,深入推進各城市間一體化發展,努力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城市群,成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示范區域。以打造沈遼鞍營產業帶為重點,加快建設沈大經濟帶,促進沿海經濟帶與沈陽經濟區融合對接、深層互動,把沈大經濟帶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建成獨具特色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帶,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走在全省前列。強力支持突破遼西北,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加快特色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體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力爭五年實現大跨越,成為活力迸發的新增長區。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發展機制。支持阜新爭取獲批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示范市。支持和引導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切實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編輯:王文英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