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技能大賽閉幕 技能人才打擂臺比什麼?“新”在哪兒?
2025-09-24 13:21: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經過3天的角逐,23日,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落下帷幕。本屆大賽共設106個競賽項目,吸引35個代表團的3420名選手、3275名裁判參與。不少新賽項、新職業、新技術亮相本屆大賽。
本次全國技能大賽到底“新”在哪兒?都有哪些新職業賽項?眾多技能人才打擂臺都比點什麼?
新職業、新技術 反映哪些行業新趨勢?
本屆大賽增加了不少新業態、新職業、新技術,它們都代表著哪些行業技能的發展新趨勢?
大賽共設置了106個項目,包括66個世界技能大賽選拔項目和40個國賽精選項目。其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數字技術、新能源等賽項佔比超過50%,體現了大賽緊跟技術前沿發展的導向。同時,首次把鄉村振興賽項納入范疇。
在66個世賽選拔項目中,新增無人機係統、智慧安防技術、軟件測試、數字交互媒體設計、口腔修復工藝技術、零售等6個賽項。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賽項設置圍繞社會生產發展需求,充分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也將引領職業教育培訓改革方向。
技能人才上“新”都有哪些新特點?
據了解,本屆大賽共有3420名選手參與,本屆技能大賽人才上“新”,都有哪些新特點?
高學歷是本屆大賽選手構成的一個新趨勢。據了解,所有參賽選手中,有博士13人、碩士286人、本科843人,佔比高達33%,這些選手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數字技術、新能源等前沿技術技能領域,展現出高學歷與高技能深度融合的新風貌。
本屆參賽選手的第二個特點是年齡跨度廣。此次參賽選手年齡覆蓋16歲至57歲,體現了技能人才終身培育的特點。
第三個特點是參賽的企業職工佔比明顯增加,參加國賽精選項目的職工選手佔比超過了50%,這樣的變化,可以更好助力企業職工創新創造,提高大家鑽研技術、提高技能的熱情。
操縱機器人幹細活 選手需要哪些能力?
本屆比賽有不少項目都跟機器人有關,這些機器人要怎麼應用到日常生活場景中?又將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比賽現場,記者看到,參賽選手們通過編寫代碼給機器人裝上了聰明的“大腦”。讓兩臺服務機器人完成送快遞、垃圾分類的工作。
要想讓服務機器人真正像人一樣工作,不僅要求選手們熟練掌握計算機、通信、物聯網、定位導航、機械、裝配、電子電器等基礎知識,還需要了解機器人領域的相關行業標準,才能保障機器人實際運行的可靠性和精準性。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項目裁判長 龐春:最難的其實就是精度的調試,比如機械手臂要抓,有經驗的、水平高的,很快調,抓得準;沒經驗的,能動能碰,就是抓不準,水平就在這里體現。
同樣是機器人的應用,在自主移動機器人賽項,機器人“上崗”摘水果,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
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學生 克里斯蒂安·舒爾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機器人和中國創新,看到這個展覽的規模,我們太興奮了。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自主移動機器人項目教練 侯坤鵬:這個農場機器人在未來肯定會運用到農作物的播種、採摘,可以幫助農戶提高生產效率,減輕農戶的負擔。
隨著機器人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機器人操作、維護、編程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此次大賽設置了相應賽項,也推動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 吳禮舵:我們現在人才培養需要多元化,一定要把技能、技術融會貫通,只有復合型人才才符合未來產業發展的需求。
大賽項目里藏著哪些新質生產力?
本屆大賽的不少項目里都藏著新質生產力,這些新質生產力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將如何助力產業升級?
智慧安防技術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需要選手編程,利用AI做一些任務。對于參賽選手來講,將AI引入編程屬于比較新的技術。
廣州市技師學院人工智能產業係副主任 張鵬然:我們模擬了樓宇對講、視頻監控、停車場管理三個場景。首先從傳統的綜合布線開始訓練選手,再加AI進去。
口腔修復工藝技術項目作為世界技能大賽新增賽項之一,原本通過傳統“咬膜”需要一周時間才能完成的義齒制作,選手在賽場通過數字化掃描、設計及制作等“神操作”,一天內就能完成。
口腔修復工藝技術解說員 李婧:以往我們制作假牙周期長、誤差大,現在運用數字化技術,將誤差精確到了0.02毫米。過去制作假牙往往需要一周的時間,未來我們可能實現當天看牙,當天戴牙,極大地優化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從智慧安防技術到無人機係統,從數字交互媒體設計到口腔修復工藝技術,新增的世賽選拔項目,正引領技能人才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為培養新質生產力人才、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絕技絕活展示 非凡技能是怎麼練成的?
本屆大賽不僅賽況激烈,不少技能人才還帶來了絕技絕活展示,從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技能到藝術創意,從智能科技領域的前沿成果到傳統非遺技藝的精妙傳承,精彩非凡。那麼,這些絕活究竟是怎麼練成的?
劉雅潔來自山東,她的絕活是駕駛2噸的叉車摞放四層高腳酒杯。為了增加難度,每個酒杯內裝著水和一條金魚。同時在最高的位置還放置了一枚乒乓球。
為了達到毫米級操控,她每天苦練300次精準摞放,才練就了“步步登高”的絕活。
山東港口女子叉車隊 劉雅潔:這是崗位練兵的其中一部分,因為我們的工作環境是在3米的窄巷里,需要把一個個將近200斤的貨架挪放至8米高,必須四點定位,挪放到位,才能確保作業的安全與高效。
非遺技藝的展演同樣精彩紛呈。“沙粒畫制作技藝”用塔克拉瑪幹細沙作畫,“動偶鐘制作技藝”靠3000多個手工零件實現整點“開傘旋轉”。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