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的宏偉力量——粵港澳大灣區主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觀後感
2025-11-17 13:45:00
來源:華人頭條-香港
字號
兩岸大灣區產業聯盟秘書長 陳椿茂
前幾日,珠江潮涌,奧體生輝。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呈現了一場以“同心圓”為主題的視覺史詩,將粵港澳三地的文化脈絡、科技願景與民眾情感精心編織成了一篇華美的樂章。身為兩岸大灣區產業聯盟秘書長,我從這一盛會中所洞察到的,不只是體育盛事的輝煌成就,更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鮮活范例,以及兩岸大灣區合作可供參考的實踐途徑。
一、文化為魂:從“同根同源”到兩岸文明共鳴
開幕式以“同根同源”開篇,水波為媒,醒獅為紐帶,青銅句遫與工業機器人共奏千年回響。這深刻表明,文化的認同是融合的基石。粵港澳三地通過嶺南水鄉、粵劇醒獅等符號,喚醒了共同的歷史記憶。同樣,兩岸同屬中華文明,閩南文化、客家傳統、媽祖信仰等亦是聯結兩岸的“無形之橋”。粵港澳以文化共鳴促民生融合的實踐——如跨境養老、醫療社保銜接,這為兩岸探索“心聯通”提供了范本。唯有從文明根脈中汲取養分,才能讓經濟合作超越交易屬性,升華為情感共同體。
二、人民為本:以“同心同緣”構建民族共同體
開幕式中,三地志願者攜手服務、聯合演出,乃至共同點燃主火炬,彰顯“以人為本”的融合本質。粵港澳大灣區的成功,在于將“硬聯通”與“軟聯通”轉化為民眾可感的“心聯通”,這便是人民福祉的具體體現。對兩岸合作而言,亦需優先推進醫養、教育、就業等民生領域的規則銜接,讓“兩岸大灣區”從地理概念轉化為生活共同體。
三、青春為筆:以創新動能書寫“同夢同圓”未來
開幕式上,機器人敲響古樂、可燃冰點燃聖火,科技與青春交織成“圓夢未來”的主題。粵港澳大灣區以河套深港科創區、橫琴“澳門監造”等平臺,推動人才、技術、資本跨境流動,吸引35萬科創企業在此扎根。這種以青年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正是兩岸大灣區產業合作的關鍵突破口。兩岸大灣區可在半導體、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領域共建研發基地,借鑒“澳門監造”標志模式,打造“兩岸共造”品牌,讓臺灣青年與大陸同行共享市場紅利與創新機遇。
四、從粵港澳到兩岸:以“同心圓”思維拓展合作新局
開幕式的“同心圓”舞臺,不僅是地理相連的象徵,更是命運與共的隱喻。粵港澳地區的實踐顯示,融合需要尊重差異並轉化差異:粵港澳三地實行三種制度,然而借助“一國兩制”框架,將“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兩岸合作亦需如此,可聚焦共同產業發展之上,在區域供應鏈、綠色經濟、數字貿易等領域構建“互補性協同”。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堪稱一份文化自信與科技自強的宣言書,更是粵港澳大灣區憑借融合之力達成“通江達海”目標的實踐昭示。從“同根同源”的歷史縱深,到“同心同緣”的現實實踐,再到“同夢同圓”的未來願景,粵港澳大灣區以實際行動證明:真正的融合,起始于文化,成就于人民,興盛于青春。兩岸大灣區合作應以其為典范,共同繪就一幅超越地理阻隔、實現融合共進的“大灣區新時代畫卷”!
[責任編輯:黃曉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