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臺海局勢呈現“變局中蓄勢”態勢 政治生態、民意變遷、外部幹預成焦點 ——全國臺灣研究會2025學術年會深度研判兩岸態勢

2025-11-03 17:25: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11月3日訊(記者 孫路路)11月1日,全國臺灣研究會2025年學術年會在安徽宣城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臺海局勢新變化、島內民意變化與政局走向、兩岸民間交流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專家指出,當前臺海局勢總體復雜嚴峻,但已出現企穩向好勢頭,積極有利因素不斷增多。

  廣東臺灣研究中心研究員伍曉軍分析民進黨操弄“大罷免”後島內政治生態與臺灣民意稱,投票結果反映了臺灣民眾對政黨長期惡鬥與政治算計的疲憊與厭惡情緒;民眾逐漸看清民進黨的“抗中保臺”路線只是其謀取政治私利的手段,期盼政治不再成為社會撕裂之源,渴望務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與和平訴求,是抵禦政治幹擾的最堅實力量。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嚴安林指出,賴清德“大罷免”失敗後困境加劇,民進黨黨內權力鬥爭未止,民調支持率偏低,領導權威受損。美特朗普政府對其信任度下降,美臺溝通不暢,臺灣面臨美國經濟壓榨與政策不確定性的雙重壓力。但賴清德並未認輸,可能調整策略打壓中國國民黨,“臺獨”路線仍將持續。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王海良從國際視角分析,特朗普貿易戰已難以為繼,美國在臺海實則尋求退路,智庫紛紛建議避免與中國硬剛。他認為,在中美圍繞臺灣問題的博弈中,中方明顯處于有利地位,基于中美關係走向相對緩和、相對平衡和相對穩定的大勢,美國在臺灣問題上讓步妥協避免發生重大突出;日本新領導人高市早苗在涉臺問題上需三思而後行,突破日臺“非官方實務性民間交流”框架將破壞中日關係基礎,造成不利局面。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彭維學指出,中長期看,有利島內“反獨”力量發展的積極因素雖持續累積,不利于臺海穩定的消極因素仍存在,賴清德“臺獨”動能未削弱,國民黨轉型面臨路線調整、資金不足等問題,藍白合仍有變數,臺灣民意雖有積極變化但“倚美拒統”心態未根本改變,美國未來或加大打“臺灣牌”力度。
  他建議,要利用當前有利態勢,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動兩岸各領域融發展,加強兩岸基層、城市、科技、青年、文化交流,挫敗賴當局“脫中入美”戰略,碾壓“抗中”寒蟬效應,厚植“反獨促統”社會基礎,翻轉“親美抗陸”舊結構。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