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3日報道(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陳盛鐘 林劍波)
天下媽祖,祖在湄洲。深秋的莆田湄洲島風和日麗,第十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在這里盛大舉行。來自全球五大洲32個國家和地區的各界代表,齊聚媽祖聖地,共襄盛會。
本屆論壇以“大愛和平·文明互鑒”為總主題,以“命運與共·和合共生”為年度主題,涵蓋1場主論壇、8場專題分論壇,同步開展第二十七屆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項目推介簽約、成果圖片展、文創展、特色民俗表演等多項配套活動。
恰逢論壇十周年,開幕式首次同步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設立11個分會場,成為媽祖文化全球傳播力的一次生動展示,推動論壇從區域性活動向全球性文明對話平臺躍升,打造一場國際性文化盛宴。
遠播海絲 融入全球
11月2日上午,在湄洲國際大酒店國際廳,海內外專家學者、政界代表、僑商僑領、企業家、媽祖文化機構代表等800多人會聚一堂,圍繞“命運與共·和合共生”主題,展開深度對話,激發智慧碰撞,推動媽祖文化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
“媽祖文化就像一座燈塔,為我們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指引方向,激勵著我們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聯合國發展係統駐華協調員常啟德視頻致辭稱,媽祖文化不僅是中國海洋文化的瑰寶,更是全世界共同珍視的精神財富,其倡導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內核,承載著人類對和平、安全與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我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對此,德國漢學家、特里爾孔子學院外方院長卜松山說,媽祖信俗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因其在文化保護方面的重要意義,更因其促進和平交流的力量。
中國國民黨前代理主席林政則曾參加第四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6年後再次在論壇上發言,他難掩激動之情:“臺灣島上矗立著超過3000座媽祖宮廟,三分之二的民眾敬仰媽祖。媽祖文化是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的典型代表,是兩岸同根同源的鐵證。”
“每一座媽祖廟,都是一個文化交流的窗口。”歐洲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主席曹燕靈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華人社團在歐洲各地建立媽祖廟、天後宮,舉辦媽祖祭典、巡安布福等活動,使媽祖文化逐漸融入歐洲社會。
十載耕耘,媽祖文化融入全球人文交流,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了獨特力量。本屆論壇發布的《湄洲宣言》提出,媽祖文化是促進世界文明互鑒的重要橋梁,源起湄洲,跨越重洋,遠播海絲,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凝聚起全人類共同的價值理念。
數字賦能 創新傳承
迄今,從湄洲祖廟分靈出去的媽祖宮廟達1萬多座,遍布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在11月1日舉行的媽祖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分論壇上,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傅柒生表示,當前,從湄洲祖廟到遍布全球的宮廟,媽祖文化遺產已形成龐大體係,保護傳承意義巨大、任務繁重。
挖掘媽祖文化的深厚內涵和時代意義,做好媽祖文化傳承保護利用工作,推動媽祖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本屆論壇的重要議題。
“推動媽祖文化數字化傳播與創新,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在10月31日舉行的媽祖文化數字化傳承創新分論壇上,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俞建忠倡議,從探索新興技術完善交互場域、加強平臺與資源庫建設、創新內容創作與傳播形式等方面發力,推進媽祖文化數字化傳承創新。
11月1日舉行的第11屆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也是分論壇之一。150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以“數智時代的媽祖文化傳承與發展”為主題,圍繞數智時代的媽祖文化資源發掘、保護與研究,媽祖祭典文化與新媒體傳播研究,媽祖文化與兩岸融合發展研究等議題展開研討。“數字時代為媽祖文化資源整合與國際傳播創造了新機遇。”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楊艷秋建議,利用數字技術構建全球媽祖文化大數據平臺,實現宮廟信息、文獻影像等資源互聯共享;創新傳承方式,通過數字化復原、多語種傳播、文創開發增強文化體驗。
今年1月,莆田學院媽祖文化數智實驗室挂牌成立。眼下,實驗室正在推進全球媽祖宮廟動態感知係統和AI數字人“小默”研發兩大項目。截至目前,已實現1.1萬座宮廟的GIS空間定位,近期將上線動態模塊;“小默”已完成形象設計與動態捕捉,正在基于海量文獻語料訓練交互功能,打造媽祖文化科普與互動的新載體。
文化搭臺 碩果累累
作為全球矚目的媽祖文化盛會,本屆論壇不僅帶來一場場智慧碰撞,還收獲了兩岸融合社區開工、“媽祖號”海洋衛星命名、項目推介簽約等累累碩果。
11月1日,位于湄洲島北埭村的莆田首個兩岸融合社區——“我在娘家有間房”項目開工。該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投資超11億元,將新建媽祖行宮、媽祖社區文化展示、街區商業,以及配套基礎設施,為臺胞到莆田工作生活創造良好環境。據湄洲管委會副主任林遲介紹,項目將通過文化展示、研學交流、商業互動等多元載體,進一步強化媽祖文化作為兩岸民眾精神紐帶的作用,促進交流合作。
11月2日,我國首顆海風海浪探測衛星在第十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開幕式上被正式命名為“媽祖號”。該衛星將于2027年發射,為實時監測海洋風浪狀況、開展海洋氣象預報、促進海洋資源開發、服務海洋防災減災提供技術支撐。以“媽祖”命名,有守護航運、漁業安全的美好寓意。
去年,在第九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舉辦期間,自然資源部向全球開放其自主研發的“媽祖”係列海流和海浪數值預報模式源代碼,為海洋預報業務發展、海洋科學研究等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今年7月,中國氣象局發布全民早期預警中國方案“媽祖(MAZU)”,向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經驗和技術成果,提供早期預警技術、聯合開展能力建設等,開啟跨國氣象防災減災使命。
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本屆論壇構建“論壇+文化+經貿”會展經濟模式,打造綜合性文化類論壇。論壇期間,莆田市舉行媽祖搭心橋項目推介簽約活動,30個項目成功簽約,計劃投資212.9億元,涵蓋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型功能材料、文旅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