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見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溫度
中國臺灣網10月28日訊 “河南進步很快,唯一不變的就是河南人的溫度”。臺灣媒體人鄧智元分享說,時隔幾年再來河南,過去那個農業大省在他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完全被“顛覆”。
近日,他和30余位兩岸媒體記者、自媒體人一同深入“九州腹地”河南,對平頂山、許昌、南陽、駐馬店、鄭州等地的農業、食品、醫藥、零售、新能源等優勢產業進行實地考察。

兩岸媒體人在河南聯合採訪期間合影。(中國臺灣網發)
一路上,各地在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方面的成效盡收眼底:平頂山郟縣,一口口鐵鑄鍋遠銷海外,全球市場中銷售的每三口輕型鑄鐵鍋中,“郟縣制造”約有兩口;駐馬店平輿,一套套戶外用品富民強縣,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戶外休閒用品產業基地;南陽內鄉,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融入產業場景,智能養殖設備正賦能傳統農牧邁向輕松高效、綠色環保……規模化、產業化、自動化、智能化……這一係列與現代生產緊密相連的抽象詞匯,在河南眾多行業的標桿生產車間、企業展廳中一次次變得具象化。
不過,在品讀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河南篇章成就的過程中,更加擊中人心的,當屬鄧智元言語中所提及的“溫度”。
那溫度,讓人一次又一次與之不期而遇。它來自于企業以及社會治理人員對于基層勞工的真誠關懷,來自于人民為了同胞福祉而服務大局、犧牲自我的無私奉獻,來自于全社會對于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不渝追求,更來自于新時代豫商的誠信、厚道與對Z世代消費喜好的精準把控。
走入胖東來的倉儲中心和員工之家,隨處可見的溫暖標語及溫馨設施讓胖東來“善待員工、厚愛員工”的企業文化顯而易見,成為兩岸媒體人心中的“河南之光”,大家交口稱讚、“羨慕”之情難掩;在鄭州市管城區的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綜合服務中心,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等新業態就業群體有了可以熱熱飯、歇歇腳的地方,他們在心願單上寫下的飽含“煙火氣”的樸素心願被社會愛心人士主動“認領”後一一實現……種種暖心關懷讓兩岸媒體人一再“破防”;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聽聞為工程建設而主動犧牲、“舍小家、為大家”的近四十萬淅川移民搬遷往事,兩岸媒體人不由動容;在南陽西峽,香菇、獼猴桃等當地特色產業帶動百姓穩步增收、共同致富;在蜜雪冰城總部,企業通過全產業鏈聚力閉環為消費者提供高質平價茶飲的努力,令早已火遍大街小巷的“雪王”IP更加可愛、可親,兩岸媒體人紛紛加入“血拼”隊伍……臺灣自媒體人戴安說:“我們原本印象里的河南是比較古色古香、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一個地方,但經過這次參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視頻讓大家看到一個現代的河南,活潑可愛、生機蓬勃的河南。”
誠然,如今的河南,正以嶄新姿態立于中原腹地。在這片大地上,兩岸媒體人不時便與“溫度”二字“撞個滿懷”。這些有溫度的“豫”見,生動詮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深層內涵,也為兩岸媒體人用鏡頭、筆頭展現河南之姿提供了鮮活素材。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暖心的遇見,會成為兩岸同胞都滿心期盼的美好邂逅。(文/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