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名文章:兩岸關係發展和統一利好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 題:兩岸關係發展和統一利好
鐘臺文
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定論。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為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不懈努力。兩岸關係發展歷程證明:兩岸同胞有著血濃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大勢,更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統一後,有強大祖國作後盾,臺灣同胞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更加安全、更有尊嚴,在國際上腰桿會更硬、底氣會更足,臺灣將永保太平,民眾將安居樂業。
尊重生活方式,保障合法權益
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致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保障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我們先後出臺了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26條措施”,助力臺胞臺企發展的“11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逐步為臺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同等待遇,持續同臺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臺胞在大陸投資興業、安居樂業,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
我們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臺灣地區現行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實行“愛國者治臺”、高度自治,廣大臺灣同胞可以真正當家做主,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愛臺愛鄉的感情將得到充分照顧。
突破經濟發展瓶頸,分享國家發展紅利
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同胞是命運共同體。數十年來,兩岸經濟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互利互補格局基本形成。尤其在2008年至2016年,兩岸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兩岸產業合作持續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初步建立,兩岸貿易額不斷創下新高。臺灣獲得新的市場空間和綜合成本優勢,為其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平臺和動能,推動了島內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臺商臺企選擇在大陸發展,與大陸同胞一道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成果和機遇。
統一後,臺灣將突破經濟發展瓶頸,進一步分享國家發展紅利。兩岸經濟合作越深、越廣,臺灣經濟越有希望實現可持續增長和跨越式發展。臺灣經濟長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將迎刃而解,農業、旅遊等傳統產業可借助大陸遊客與消費市場煥發新的活力。兩岸共同市場建成後,臺灣商品進入大陸將全部實現零關稅,臺灣企業可以依托大陸雄厚的資金、龐大的市場、完整的產業體係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做大做強,臺灣同胞可以從兩岸貿易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兩岸產業鏈將深度融合,臺灣的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生物科技等優勢產業可與大陸產業優勢互補,兩岸企業完全能夠攜手發展,走向全球。
財政盡可用之于民,盡享國家整體資源
我們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實現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我們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制度優勢更加彰顯,創新活力更加強勁,物質基礎更加雄厚,發展前景更加廣闊。我們有能力讓14億多人民過上好日子,也完全有能力同臺灣同胞一起共創美好未來。
統一後,臺灣地區財政盡可用之于民,盡享國家整體資源。臺灣將不再受“臺獨”分裂勢力和島內政治爭鬥荼毒,清除嚴重損害民眾福祉的根源問題。臺灣地區財政稅收盡可用于改善民生,現行防務預算不再為“臺獨”分裂買單,將可以大量投入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領域,真正為民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國家可以投入支持臺灣的民生建設,臺澎金馬的高速公路、高鐵、機場等基礎設施將得到極大改善。兩岸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可以實現資源同享,長期困擾臺灣同胞的民生難題,可以得到根本性解決。兩岸商品無障礙流通,臺灣消費品的價格將會大幅降低,且將便利進入大陸龐大的消費市場。臺灣同胞往來大陸更為便利,臺灣同胞就業、創業機會普遍增多,將會過上更加富足康寧的生活。
共享民族榮耀,共享大國尊嚴
臺灣問題產生後,兩岸曾對峙、隔絕長達38年,至今仍未結束政治對立。但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同根同源、同文同種,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9月3日,我們在北京舉行了莊嚴隆重的紀念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並閱兵。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都倍感振奮、深受鼓舞,很多在島內收看紀念大會轉播的臺胞激動喊出“我是中國人”“中華民族萬歲”。這充分說明,兩岸同胞對中國人的身份有共同的認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共同願景。
統一後,臺灣同胞可以共享民族榮耀,共享大國尊嚴。臺灣同胞將以主人翁身份參與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真正體會到作為大國公民的尊嚴和驕傲。經中國中央政府批準,外國可以在臺灣設立領事機構或其他官方、半官方機構,國際組織和機構可以在臺灣設立辦事機構,有關國際公約可以在臺灣適用,有關國際會議可以在臺灣舉辦。
遠離戰爭風險,確保安居樂業
長期以來,我們把為臺灣同胞謀福祉作為發展兩岸關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團結臺灣同胞,共同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推動臺海形勢從緊張對峙走向緩和改善。2008年至2016年,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開創了和平發展的新局面,給兩岸同胞尤其是臺灣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增進同胞利益福祉、促進臺灣社會和諧安寧、確保臺灣同胞安居樂業的正確道路。令人痛心的是,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勾連外部勢力不斷謀“獨”挑釁,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把臺灣帶向兵兇戰危的險境。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逐漸認清“臺獨”是絕路、統一擋不住,呼吁兩岸交流合作、改善經濟民生,亟盼臺海和平穩定。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衰退、要交流不要分離、要合作不要對抗,已成為島內主流民意。
統一後,兩岸同胞將遠離戰爭風險,確保安居樂業。“臺獨”給兩岸同胞所帶來的戰爭風險將被消除,外部勢力幹涉兩岸中國人內部事務的黑手將被斬斷,破壞臺海地區和平穩定、損害臺灣民眾利益福祉的問題將得到根本解決。兩岸同胞可以在和平安寧環境中工作生活,真正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充分享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無上榮光。
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一家人,沒有理由不和衷共濟、大有作為,臺灣同胞更沒有理由缺席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兩岸關係好,臺灣才會好;和平統一後,臺灣會更好。只要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同心同向、團結奮鬥,就一定能匯聚起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磅薄偉力,就一定能開辟兩岸關係的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