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讓兩岸融合暖流浸潤臺胞心田

2025-10-20 10:44:00
來源:臺海網
字號
  臺海網10月20日訊 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同胞的血肉親情。
  一年之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福建要繼續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作為廈門中心城區,思明區既是對臺交流合作的“橋頭堡”、臺胞聚居的重要區域,更是臺胞來閩工作、學習、生活的優選之地。一直以來,思明區堅持立足實際、幹在實處、務求實效,深度融入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全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鷺”第一家園第一站。用權益保障與政務便利,搭建兩岸溝通“連心橋”;用及時幫扶與日常關懷,築牢臺胞安居“幸福巢”;用文化交融與情感互動,唱響兩岸同源“共鳴曲”……積極營造兩岸一家親的和諧氛圍,讓兩岸融合的暖流浸潤每一位臺胞的心田。
  用心用情服務 搭建兩岸溝通“連心橋”
  近日,位于海絲中央法務區思明示范區的“和家園”涉臺人民調解委員會,收到一面印著“情係兩岸促和諧涉臺調解暖民心”的錦旗。“原以為要通過漫長的訴訟才能解決的問題,沒想到‘和家園’涉臺調委會的工作如此高效專業,讓我們臺胞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和調委會的溫暖!”臺胞林女士感嘆。
  原來,2024年4月,臺胞林女士將自己位于廈門的一處房產委托出租。實際履約過程中,承租人劉某多次逾期支付租金,林女士多次找其協商無果,便向“和家園”涉臺調委會求助。調委會受理案件後迅速響應,經過三輪“背對背”調解和兩次協調會,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
  導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隨著在廈臺胞臺企數量不斷上升,經濟、婚姻、勞動方面的法律需求日益增多。為此,2024年7月,思明區在海絲中央法務區思明示范區成立“和家園”涉臺人民調解委員會,依托海絲中央法務區區位優勢,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資源,開通線上涉臺法律咨詢專窗。充分發揮“同鄉、同文、同俗”優勢,組建“陸籍+臺籍”“調解+律師”專業調解團隊,“臺胞服務臺胞”模式增強調解親和力。2025年在此基礎上創新探索“互聯網+調解”,突破地域限制,為異地臺胞提供“零距離”調解服務。截至9月底,已調處涉臺糾紛80余件、為臺胞臺企提供法律咨詢600余人次。
  此外,為方便臺商投資,思明區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全市首推“臺胞開辦個體戶一件事”套餐,實行審批事項“一窗受理”,推出《思明區政務服務臺胞辦事一本通》,依托“蓮心臺胞服務站”等站點,為臺胞投資興業提供便利。在惠臺政策“磁吸效應”下,2025年1—9月,思明區發揮臺資基金金景合晟“以資引商”作用,新引進臺資企業超過120家、投資總額近億美元,推動臺灣半導體企業落地。
  健全保障機制 築牢臺胞安居“幸福巢”
  2024年12月,臺胞小王帶著創業項目從臺北來到廈門思明區,想在大陸開拓餐飲市場。可剛落地,一連串難題就讓他犯了難:不熟悉廈門的商鋪租賃政策,擔心被中介誤導;不清楚創業補貼申請流程,手頭資金周轉也有些緊張;甚至連辦理居住證需要哪些材料,都得四處打聽。
  就在小王焦慮不已時,朋友珊珊推薦他聯係思明臺胞驛站。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線上提交了需求,驛站工作人員當天就電話聯係了他,並邀請他到線下服務點詳談。在驛站,工作人員不僅逐句講解了廈門針對臺胞的創業扶持政策,幫他梳理出“一次性創業補貼”“場地租金補貼”等可申請的福利,還推薦了靠譜的商鋪租賃平臺,避免他踩坑。2025年初,小王的臺式奶茶店順利開業。“從落地時的手足無措,到現在安穩扎根,臺胞驛站就像我的‘家人’,幫我解決了所有難題,讓我在廈門真正有了家的感覺。”小王感嘆道。
  臺胞小王的案例只是思明區臺胞驛站服務的一個縮影。初來乍到或短期居留的臺胞,常面臨信息獲取不易、政策理解偏差、生活成本顧慮以及社會融入挑戰等現實問題。為切實回應臺胞需求,降低其“登陸”發展的初期門檻,提升歸屬感與便利度,2015年,思明區率先全國打造臺胞驛站“O2O”服務平臺,為臺胞提供從落地安家到事業發展的全方位支持。至2025年,已為臺胞提供平安返廈交通補助、職工醫療互助保障等貼心服務,累計服務人數超過30萬人次,成為臺胞登“鷺”發展、安居樂業的溫馨港灣。
  為健全臺胞臺青就業服務機制,思明區還啟動臺青AI賦能計劃,聯合轄區高校開展臺港澳學生就業暨實習專場招聘會,並邀請專家學者為創業臺青授課賦能。2025年以來,思明區相關部門走訪調研臺青創業基地,向百余臺胞及重點人士收集意見建議,及時優化臺青政策,加大對臺青就業創業的扶持力度,惠及臺青超百人次。臺青創業輔導中心主任林婷表示:“思明區為臺青提供創業啟動資金、經營場所租金補貼、個人租房補貼等政策,為臺青追夢築夢圓夢創造很好的條件。”
  深入文化交流 奏響兩岸同源“共鳴曲 ”
  鄭成功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文化”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百花園中富有特色的“海峽文化”之一。一直以來,思明區致力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創新提升兩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動,促進兩岸民間交流持續升溫。2009年起,思明區就連續舉辦鄭成功文化主題活動,通過神尊入島巡禮、尊古頌典、創新開發“成功IP”等內容不斷推進兩岸在民間信仰、學術、文化等領域的合作,成為閩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為兩岸民間交流提供了可借鑒的交流模式。
  鄭成功曾在思明轄區屯兵操練和生活,留下演武池、操練臺等眾多的歷史遺跡。今年6月中下旬,思明區又大膽創新,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開展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主題活動,吸引臺灣島內基層民眾近200人參加。內容涵蓋“成功頌—文藝演出”“成功禮—頌典祭祀”“成功說—文化研討”等6項主體活動,其中“成功頌—文藝演出”尤為亮眼。文藝演出採用“演出沉浸式,觀眾行進式”模式,在百年老街中山路上,融合光影技術、裝置藝術、中華鼓藝,結合“面朝大海四季花開”場景與“三個樂章”的深刻寓意,打造一場傳統與時尚、科技與潮流、國際與現代交融的跨界盛宴。臺南市文化協會會長周芷茹表示:“兩岸同胞對鄭成功的敬仰一脈相承,通過對鄭成功文化的交流活動,兩岸同胞加深情感交融,‘讓成功走向大眾,讓大眾邁向成功’。”
  不僅如此,今年6月中旬,以“百年中山路 兩岸共潮生”為主題的福建廈門臺灣周活動在思明區中山路舉辦。這場跨越海峽的文旅盛宴,通過多元場景構建,喚醒閩臺同源記憶,深化兩岸文化、商業、旅遊等領域互動交流,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海峽兩岸相同的鄉音、相近的習俗,讓兩地始終保持著深度的文化共鳴。思明區積極推動國臺辦重點交流項目“兩岸有戲”海峽兩岸青少年傳統戲劇文化技藝交流活動入島舉辦,圍繞“學戲”“遊戲”“看戲”“演戲”四大板塊組織兩岸藝術家與招募兩岸青少年學員赴臺研學。數據顯示,今年來,思明區舉辦的以兩岸交流為主題的活動達70余場。通過策劃舉辦“融合向新、巳巳如意”臺胞迎新春係列活動,兩岸書法家現場揮毫潑墨傳遞團圓溫情;舉辦“兩岸同趣·凝心聚力”趣味運動會及臺胞驛站十周年活動,邀請諸多曾經在思明發展的臺胞臺青重聚“娘家”,共謀未來發展;組織兩岸同胞參觀廈金大橋(廈門段)建設工地現場,共同感受兩岸融合建設“加速度”;邀請高雄市愛上樂齡發展協會等組織來訪交流,推動共建兩岸樂齡教育互動平臺。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