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匯聚青春·浦江尋夢”——甘肅廣河優秀學子上海研學之旅側記(中央臺辦定點幫扶項目引領甘肅學子滬上追夢)

2025-08-21 16:0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盛夏的風從浦江兩岸吹來,帶著燈火與潮氣。8月7日至12日,來自甘肅省臨夏州廣河縣廣河中學、三甲集中學的41名師生一路向東,踏上了“匯聚青春 浦江尋夢”的研學之旅。對于大多數師生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上海。
甘肅廣河優秀學子在中共一大會址留念。(中國臺灣網發)
  廣河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臨夏州東南部,歷來是中國西部的一個重要商埠。早在漢朝時期,這里就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三甲集更被譽為“西北第一集”,展現了廣河縣的商貿繁榮。“感謝中央臺辦和臺灣星雲基金會讓我有機會來到上海,我要給家人多拍些照片。”來自三甲集中學的學生馬永梅這樣說。
學生們在江南造船展示館合影留念。(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1995年,廣河縣成為中共中央臺辦定點幫扶單位。近年來,在交流局、機關黨委指導下,海峽兩岸交流中心已組織百余名廣河中學生赴各地研學,其中多名同學受到激勵,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學等知名院校,實現走出家鄉、報效祖國、回饋家鄉的願望。
  ——“看見大學,點亮方向”
  8日上午9點,一輛載滿41名師生的大巴車緩緩停在了上海交通大學鐵生館門前,學校老圖書館的紅磚在梧桐蔭里沉靜而莊嚴,建校周年紀念碑讓大家自覺放輕了遊覽的腳步,當看到“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幾位同學不由自主輕聲復誦。
上海交通大學校訓“飲水思源,愛國榮校”。(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隨後,一場專門為研學營準備的“廣河招生會”把“未來的路如何抵達”講得清清楚楚:學科優勢、培養路徑、職業規劃……“感謝交大老師的分享,希望孩子們在未來能夠來到像交大這樣的大平臺追逐自己的夢想。”帶隊老師馬正山說。
研學營帶隊老師馬正山。(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廣河曾是古絲綢之路重要驛站”
  9日,在上海紡織博物館內。講解員從中國紡織的起源講起,談到絲綢之路的繁盛與機杼工藝的革新,再延伸到現代高性能纖維的誕生——那些曾經只在書本上出現的織物,如今也應用在中國載人航天的航天服上。
“老師,宇航員的衣服真酷”——上海紡織博物館。(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同學們聽得入神,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我們廣河也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一根絲,不僅能織出千年的故事,也能飛向宇宙。”馬雪茹和她的小夥伴都來自廣河中學。那一刻,歷史與未來倣佛被經緯緊緊牽係在了一起,這根絲,也在悄悄編織著她們對未來的夢。
  ——“在歷史面前站直”
  斑駁的外牆依稀能看到一些彈痕,泛黃的戰地照片、破損的軍帽、鏽跡斑斑的步槍靜靜陳列。在四行倉庫紀念館,有人站在“八百壯士”名單前久久不願離開,有人駐足看著一件件戰鬥留下的實物。
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門前。(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接受採訪時,學生馬建銳語氣篤定:“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不能忘記革命先輩的犧牲和奉獻。”他的同學馬小虎也點頭補充:“銘記,是為了讓自己在未來面對困難時,能有勇氣站出來。”
研學營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支持。(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文博與大海,視野被拉寬”
  10日的參訪主題,是博物館。
  上午,隊伍在上海博物館的展廳里“慢了下來”。青銅的紋飾、玉器的溫潤、書畫的筆意,一件件器物把“美”與“法度”並置到同一條尺度上。“第一次見這麼多文物,其實有些目不暇接,畢竟書本上讀到的歷史‘太小了’,而博物館看到的歷史‘太大了’,不僅因為博物館面積大,中國的歷史也更大。”研學營里,有全校歷史課第一名,來自廣河中學的馬娟。
航海博物館中的“鄭和下西洋”展區。(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下午,中國航海博物館把地理課本“立了起來”。“鄭和下西洋”展區講解牌上寫著——1405年,鄭和率領兩百多艘船、兩萬多人,從龍江關出發,遠航至非洲東海岸。“比我們想象的更早,中國人就已經能走那麼遠。”有同學輕聲感嘆。
部分師生在航海博物館前合影留念。(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歡迎大家來到上海,希望你們的夢想也能在大海上揚帆遠航”。同學們說,航海博物館的講解員,是他們遇到過最棒的講解員。
學生們購買的福建艦航母模型和文創雪糕。(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
  “同學們,上海金茂大廈有420多米高,只需要45秒大家就能到達觀景臺。”電梯上升速度很快,當孩子們在觀景臺上看到了上海全景,心跳得更快:“老師,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麼高的地方”。
上海金茂大廈電梯。( 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陸家嘴的高樓被夕陽鍍上溫潤的光澤,外灘的老建築看起來沉穩且靜默。延安高架像一條銀灰色的絲帶從城市中穿過,車流在光影間閃爍。有人舉著相機,試圖把整座城市裝進取景框;有人打開通訊軟件的小窗,俯瞰的上海傳遞給遠方的家人朋友。“好好學習,將來你們一起,再來看一遍這座城。”記者邊拍照片,邊在心里默默期待著。
上海金茂大廈觀景臺合影。(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下樓時,夕霞已經退場,夜色把城市勾勒得更清晰。參訪隊伍轉場到碼頭登船夜遊黃浦江。江風迎面,燈光從兩岸緩緩流向水面,孩子們把白天在金茂大廈看到的“平面圖”,換成了此刻眼前的“立體城”。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中國臺灣網發)
  有人依舊在用手機和家人展示“天上”和“水里”的申城;有人熟練地逐一“點名”浦江兩岸的建築,似乎他們早已經變成了“老上海”;更多的人只是靠在欄桿上,看燈影在江面上被風拉長。“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樂聲響,歌舞升平。”有人在小聲唱著。
夜遊黃浦江。(中國臺灣網發)
  “如果把這些亮起來的點連成線,就是我接下來要走的路。”學生馬淵博說。同行的夥伴笑了笑然後低頭說:“可是明天就要回去了。”那又怎樣?——上海會記住每一雙曾注視它的眼睛,就像黃浦江記住每一次潮起潮落。燈光會替你守著夢想,直到你再一次歸來。
中共一大會址心願牆。(中國臺灣網發)
  ——“把感謝變成行動,把可能變成路徑”
  短短六天,營員們說“感謝”的次數很多——感謝中央臺辦的定點幫扶與活動組織,感謝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的支持,感謝海峽兩岸交流中心的細致安排,也感謝一路上耐心講解的導遊、志願者和素不相識卻報以微笑的這座城市。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把“感謝”轉成更具體的行動:更具體的目標、更完整的筆記、更主動的思考、更清晰的學習計劃。
“匯聚青春·浦江尋夢”——甘肅廣河優秀學子上海研學營。(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以前覺得大學很遠,現在知道遠的是自己不夠努力。”學生馬應芳在返程路上說。馬夢穎補充:“把見過的世界寫進筆記本里,明天就會不一樣。”
“匯聚青春·浦江尋夢”——為青春幹杯。(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12日晚,師生們從虹橋機場登機,返回蘭州。行李箱比來時重了一點,裝著幾本導覽手冊、一張觀景票根、一些給家人買的紀念禮物,還有一本寫滿目標與清單的筆記本。飛機滑行,上海的燈一點點退成一張地圖。有人在本子封底寫下“飲水思源”,也把新的自己,裝進行囊。
“孩子們,再見。願我們還能再見。”(中國臺灣網記者 曹帥兵 攝)
  其實,這趟“第一次”的旅程,並不神奇;神奇的是,孩子們開始懂得:把看見的“遠方”變成腳下的路徑,把收到的善意化作向上的力量。等他們回到黃河之畔,課堂與操場之間,已經多了一條更亮的線。
  “孩子們,再見。願我們還能再見。”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