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人物】“一世深情戀大理 幾番義憤為家國”——訪全國臺企聯副會長薛一萍

2017年12月31日 09:1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今年7月,薛一萍在酒店內與兩岸青年研習團體座談,圖為臺灣文藻外語大學教授陳健祥向她贈送校旗。(中國臺灣網資料圖)

  痛揭島內政治騙術 傾力服務兩岸交流

  從1985年替父登陸到1993年初遇洱海,再到如今儼然成為地地道道的大理人。轉眼間,薛一萍即將迎來自己登陸發展的第26個年頭。這期間,憑借自己扎實的事業打拼以及在臺商圈中的良好聲望,她被推選為全國臺企聯副會長、昆明臺協常務副會長。此外,她也常年擔任省內的海協會成員。經營事業的同時,她始終不忘扮演好自己的多重角色,為雲臺兩地乃至兩岸之間的交流交往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雲南乃至大陸臺商的重要領航者之一,她透過協會的平臺,常年推動並參與到臺商在陸扶貧、助學,跨省急難救助等慈善活動中,“大陸給了臺商這麼好的發展平臺,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回饋這片土地,回饋這片土地上的百姓,這是應盡的本分”。

  作為最早扎根大理的臺商引資人,她不斷見證著臺商融入雲南的生動點滴:“有一次看到昆明臺協的一位老朋友發了條朋友圈,說自己從臺灣飛回來,‘趕緊在機場甩(雲南方言,“吃”的意思)了一碗米線,總算才有飽的感覺。’意思是說習慣了雲南的常年飲食,再回去時已經吃不慣島內的口味了。哎呀,把我們笑的,確實我也有這樣的感覺。”

  作為海協會成員,她更是常年為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傾心盡力。記得當年省內舉辦第一屆農博會時,她一個人就招來了60多個臺灣展位,直接促成臺灣館後來的參展。當然,一年一度的滇臺品牌交流活動——雲臺會背後,更是少不了昆明臺協與薛一萍牽線搭橋的身影。她介紹,海協會有時會有一些接待活動,多年來,大理區域的接待、說明工作都是由自己負責。每逢有各行各業團組前來參訪,她都會參與接待,並交流座談,比如談談“一帶一路”帶給雲南的新機遇等話題。每當島內大學生團體走進大理,她也會與孩子們聊聊創業的話題,嘮嘮她講給自家侄兒的那番話;“你畢業以後,終歸需要就業或者創業。那麼請問,未來當你耗費同樣的心力、同樣的成本,研發出一件產品後,你在臺灣能賣多少件?在大陸又能賣多少件?你是希望產品大賣,還是在島內的市場簡單賣賣就行?”

  多年的接待活動中,薛一萍有幸得到與島內的老一輩政要結識、交流的機會。她回憶,自己不僅接待過連戰先生及夫人、陳誠的公子陳履安、已故的國民黨前副主席林洋港等人,諸如吳伯雄、郝伯村這些昔日政要更曾下榻于自己的酒店。“他們每次參訪都會奠定更近一步的交流基礎,這對兩岸同胞而言是一種福祉。”盡管會面時大家並未直接談起,但自己能夠感受到,臺灣老一輩政治家們對于“九二共識”的尊重與珍視,都希望在此基礎上營造更好的兩岸關係,使兩岸在和平穩定中共同發展,“以我的感受、觀察,他們抱持的心態或許很簡單:大家都是炎黃子孫。”

  薛一萍所建設經營的亞星大酒店就坐落在洱海畔,諸如吳伯雄、郝伯村等昔日島內政要都曾下榻在此。(網絡圖)

  將近兩個小時的受訪中,薛一萍始終侃侃而談,妙語不斷。回憶起過往的趣事,她總會不自覺地以手掩口,粲然而笑。然而,在記者眼中,自己與薛一萍進行的這場連貫完整、毫無間歇的對話,卻完全可以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的薛一萍繪聲繪色地講述著自己家族與大理間倣佛天生注定的美妙姻緣,沉浸在深深的幸福感中。而“下半場”,當話題不知不覺間來到攸關島內民眾生計、百姓福祉的兩岸問題,特別是談到自2008年起發展勢頭良好的兩岸關係遭到人為破壞時,之前言談溫婉、語調柔和的她也不禁泛起肝火,義憤之色在臉上幾番浮現。

  她結合自己親歷兩岸交流交往的所見所感指出,自2008年至去年“520”前夕,兩岸關係始終良性發展,島內很多朋友都曾告訴自己,那幾年大家的日子很好過。不久前,她剛剛回過一次臺灣,“真的是叫苦連天。大家反映,臺灣經濟不好、政策不好、國際聲譽不好,什麼都不好。手上的各類資產通通跌,工薪族賺錢困難,年輕人就業困難,企業主做生意也很難發展。”

  針對當前島內民眾的困境,她直截了當指出,對普通百姓而言,當政者所謂的“政治信念”究竟是什麼,並不是百姓所真正關心的。百姓最關心的不過是吃好了沒有,住好了沒有,生活水平提升了沒有。“作為一個執政黨,只要能讓老百姓生活富裕,沒有思想負擔,那就是最好的政黨。至于你想在任內搞出什麼‘政績’,要跟日本還是哪個國家友好,這對百姓而言並不重要。現在大家只知道有人吃不飽穿不暖,民眾口袋里沒有錢,我覺得這就是這個執政黨失敗的地方。”反觀大陸,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裕,在國際上無論走到哪里,都是最受殷勤接待的觀光客,她表示,最近一半年來自己行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或是走出國門,當被問到是哪里人時,她總會不由自主地回答“雲南大理人”,在她心中,要承認自己來自發展每況愈下的臺灣,幾乎有些難為情。

  她坦言,自己的話在某些人聽來或許格外刺耳,但非常中肯。“百姓的要求不高,就是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然而,眼下島內執政者施行的固執政策,不但影響了臺灣民眾的生活,甚至間接波及到在陸投資的臺商,“即便大陸對臺商的政策再友好、開放,優惠不變,你能保證所有大陸百姓對臺灣人的感觀不變嗎?”久居大陸的她深深體會到,大陸百姓最是愛國。當兩岸關係遭到人為破壞,久而久之,總會間接加重百姓對臺灣人的負面觀感,使臺商的事業受到一定阻礙,“人家不願意跟你合作”,她以自己的事業為例,“現在兩岸關係不好,大陸遊客到大理住店,倘若了解情況的旅遊者難免提出,那家店是‘不知好歹的臺灣人’開的,大家別去住。”她表示,這對于在陸辛苦打拼的臺商而言,又是何其無辜。

  可令人無奈的是,在如今的臺灣,“一個人的偏執就是可以影響到整個時局,害所有的百姓跟著受累”,薛一萍指出,自島內這一屆執政黨上臺以來,兩岸聯係溝通機制停擺,不但島內旅遊業及相關產業哀鴻遍野,農產品也出現大量滯銷,“然後執政者出來建議所有民眾,你們要天天吃香蕉,吃香蕉有多好多好……”她指出,假使把島內滯銷的香蕉銷往大陸,“不要說整個大陸,單是一個省的人口都不夠吃。如此淺顯的道理,我這個不懂政治的人都能想得通,身為一屆領導人難道想不通嗎?”

  “九二共識”是兩岸基石 “富足百姓”是最硬道理

  據媒體報道,去年9月間,臺灣海基會舉辦臺商中秋聯誼會,當時的海基會新任董事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卻刻意避免使用“九二共識”,而以“那四個字”代替,這讓奔波兩岸看重和平發展的大陸臺商群體極為不滿。全國臺企聯王屏生會長當時動怒表示,“‘九二共識’、一個中國概念這麼清楚,為什麼不能講?臺灣社會真的是有病!”談起這段風波,薛一萍指出,“九二共識”根本就不是現今這一屆島內執政者“說不認就可以不認的”,這就好比兩家公司簽了合約,其中一方換了總經理,于是就宣稱簽過的合約不算了,簡直荒唐而滑稽。她表示,“九二共識’自達成已歷20多年,島內執政者現在卻拒不承認,甚至“不準談”,“根本就是將個人的仇恨建築在整個民族的關係上”,極度不負責任。

  說到這里,她與記者談論起此前有十九大臺籍黨代表遭臺灣方面注銷戶籍,以及近期島內執政者針對“統派”人士所施行的一係列打壓操作,並表示,依照島內現行“憲制性”規定,民眾享有信仰自由,可執政者卻公然帶頭違反規定,剝奪百姓信仰自由,“是不是該負法律責任?”薛一萍痛斥,這樣的執政簡直就是胡鬧,“沒有章法,不守信用”。她形容,“九二共識”就宛如兩岸間和平發展一紙“合同”,島內執政者面對如此鄭重的“契約”都能翻臉不認,肆意妄為,根本就是罔顧臺灣民眾的安危福祉,一切就是出于狹隘的個人認知與黨派的一己之私。 

  談及未來,薛一萍表示,依目前情勢,自己很難對臺灣的發展抱有什麼希望,“不過也不必失望”。對臺灣民眾而言,要改變當前的狀況就必須改變政黨的思維,當無法改變政黨思維時,民眾可以做出“選擇”,用民意改變現狀。在她看來,臺灣人只要想自救就能改變現況,“除非是習慣了‘溫水煮青蛙’,還覺好得不得了,那真是誰也救不了你”,否則一切就看百姓自己怎麼想。

  她明確指出,對臺灣而言,經營不好兩岸關係的話,經濟一定不會好,而發展兩岸關係的基石就是“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個友善而堅固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沒有什麼不可講,沒有什麼不可談,沒有什麼不可協商。平臺之下是‘兩岸一家親’,同胞的心越來越近,大家進一步互助合作。”

  受訪中,薛一萍談起,自己早在八十年代曾于香港經營事業,近年也再度在香港開設了公司,“感覺和八十年代在香港時也沒什麼不一樣”,食衣住行更方便了,百姓的生活方式依舊得到了維係和尊重。對于臺灣的未來,依她個人的觀點看,“我覺得香港的模式也蠻好的”。她始終記得,當年香港經濟低迷時,國家通過推動赴港遊等等一係列措施,成功帶動了香港經濟。在她看來,這樣的手筆除了中國政府,恐怕任誰都做難以做到。

  但她也提到,依常理而言,國家各省份、地區的經濟都該靠自己發展,如果是靠中央支持拉動,“對其他省份會不會顯得有點‘不公平’呢?”但無論如何,國家就是這樣維護著這些從小被迫與母親分離,被別人抱走養大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母親偏他們一點,或許也可以理解吧”,薛一萍說,“總之,我覺得不必那麼糾結,還是那句話,誰執政不重要,誰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那才是最重要。”(完)

[責任編輯:王思羽]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係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