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走出碉堡一看,爆炸點離窗口不到一米,幸好有防護鋼板擋著。”現年75歲的陳菲菲近日在廈門家中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回憶起這段經歷時猶覺後怕。
上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軍在內戰落敗後退據臺澎金馬,海峽兩岸形成隔海對峙局面,廈門、金門成為最前線。為了對蔣軍開展“宣傳戰”,1953年,5個大喇叭有線廣播站在何厝、白石等靠近金門列島的海岸突出部設立。很快,臺灣方面也在馬山、大擔等地設立了5個對大陸廣播站,隔空唱起了對臺戲。
“當時前線只有兩種聲音——炮聲和廣播聲,因此,我們還被炮兵的戰友戲稱作‘二炮’。”陳菲菲說。
陳菲菲原是一名解放軍文工團團員,因為能說一口比較標準的閩南話、普通話,被組織上安排到原“福建前線廣播電臺”當廣播員。
“那時候我們廣播的主要內容就是號召蔣軍官兵投誠起義,還有就是介紹祖國建設發展情況、揭批蔣介石當局,例如‘臺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陳菲菲說,“效果很好,順著我們喇叭聲音遊回來的不老少,包括現在很出名的經濟學家林毅夫。”
“因此蔣軍恨之入骨,我們廣播站成了除炮兵陣地外他們重點炮擊的目標。”陳菲菲回憶道,“我們有一個大喇叭,被他們的炮彈片炸出一百多個窟窿。”
只要風力在三級以下,陳菲菲和她的同事們就要對著茫茫夜幕與海水,向“蔣軍官兵弟兄們”喊話。“喇叭堡”里的生活艱苦寂寞,由于沒有女廁所,她夜里要摸黑走十分鐘到山下小解。但這份枯燥、驚險的工作,她一幹就是32年。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兩岸關係開始走向緩和,廈、金之間打了幾十年的炮戰也停止了。
“1991年4月,我們停止對敵廣播喊話。他們也慢慢減少廣播時間,開始放些歌曲,羞羞答答的,後來也停播了。”陳菲菲說。
[ 責任編輯:高大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