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倒是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 第一,搬走。第二,轉行。反正政府的監管不可能覆蓋所有的鄉鎮,就算你真的覆蓋了,我可以去其它省份啊。再退一步,我不幹總行吧,但是你得想想,如果大部分中小規模的養豬戶都不養豬了,全國的豬肉供應從哪來?還有你杜絕了昆明市的地溝油,那我還可以從其它渠道買到啊,只是說不那麼方便了而已。”鑒于以上幾點,老馬對于《辦法》的執行和最後效果表示質疑。但同時,他又流露出一絲矛盾的神情:“如果地溝油真的絕跡了,那也就可以在外面餐館放心地吃頓飯了。”
企業的擔憂:餐館不合作咋辦?
老馬的說法得到了鄭文余的認同。鄭文余是西山區利滇油脂化工廠的總經理,該工廠是目前昆明市取得收集處置地溝油合法資質的3家企業中的一家。“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地溝油和泔水是兩個概念,專業上的地溝油是指餐館傾倒在隔油池里的油。泔水則是倒入泔水桶的食物殘渣,目前主要用來喂豬,也有一些小作坊利用殘渣上的浮油提煉出泔水油,也就是現在大家普遍說的地溝油。”
鄭文余認為,如果該管理辦法正式出臺,那麼小作坊則收不到餐館的泔水,也就無法從中獲取泔水油,一定程度上確實堵截了地溝油流向餐桌。“但是另一面,養殖戶們可能面臨收不到泔水喂豬,只能買飼料喂,這樣養殖戶的養殖成本就增大。”
而對于餐館老板來說,以前可以作為資源賣給收集泔水的養殖戶或小作坊謀利的泔水油,將無法從中獲利了,相反還被要求定期給政府特許收集處置餐廚垃圾的企業繳納代運費。“餐館老板肯定會有抵觸,到時候就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變相拒絕我們撈取地溝油,比如今天你去了,他說有事不讓撈,明天去了,說要關門了。或者一天給你打好幾個電話,結果一去什麼都沒有。這些都會無形中增加我們的支出。”
尷尬點
企業處理泔水執行至少1年後?
工廠只能處理專業地溝油
那麼,昆明有沒有能夠處理這些包括泔水在內的地溝油的企業?“目前昆明還沒有專門處理泔水的廠子。”鄭文余說,“三家廠子都只能處理專業地溝油。”
西山區利滇油脂化工廠位于下華哨一處偏僻山溝里。廠房內外,堆放著許多油桶,不時有酸臭味隨風飄散,幾名工人正在忙于榨油。記者調查後發現,地溝油的提煉工藝其實並不復雜,簡單流程為收集、加熱除渣與油水分離,從餐館收集來的泔水油和殘渣運到油脂化工廠,倒入泔水池,經鍋爐蒸汽煮沸後,最上層漂浮的便成為地溝油,中間的為殘渣,墊底的是水分。用瓢將漂浮油舀出,而剩余殘渣再舀到一條流槽後,滑入攪拌池,添加鋸末混合攪拌混合後,再裝入管道經機械壓榨機二次提起地溝油,最終僅剩下廢渣和廢水,廢渣晾幹後可作為燃料燒鍋爐,或作為固體垃圾填埋,而廢水則通過貨車運送到污水處理站。
工人們介紹,廠里每天大約能壓榨出成品地溝油30桶,每桶180公斤,約5.4噸,成品地溝油出售給肥皂廠作為肥皂原料,或供給涂料廠作為油漆原料。
“希望餐飲企業免費提供泔水”
與正規工廠相比,小作坊多數地點隱蔽,無合法生產經營資質,大多在柴火灶臺上煮沸提煉出地溝油,而灶上燒柴產生的煙霧對環境有污染。而且小作坊見錢就賣,不管流向。而具有合法地溝油資質的企業,在出售地溝油前,需要查驗對方的相關合法手續,“說不清地溝油購買用途的,一律不賣,我們只賣給合法的化工企業。”鄭文余說。
對于泔水的處理,鄭文余表示“還沒有相應的設施”。他介紹,廠里可負擔得起昆明餐廚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置工作,但是需要擴大再生產規模用于泔水處理。“初步看需要30-50畝土地新建廠房,大約需要1年的建設周期。”也就是說,即使《辦法》通過,執行至少也是一年後的事情。
其次鄭文余希望餐飲企業能給餐廚垃圾收集企業免費提供泔水,工廠願意用給餐飲企業免費建立、清潔隔油池,免費疏通下水管道等作為交換條件,如果收集餐廚垃圾需要工廠付費,也是可以考慮的。例如建新園就是對與其簽署餐廚垃圾清運合同的企業實行泔水油免費收集。“另外,餐館泔水桶里的浮油我們提走後,殘渣可以留給養殖戶喂豬。這樣可平衡多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