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走進大自然,感受自然之奇。新華社發
一位日本學者研究表明,童年時接觸自然越多,孩子成長後的生態道德感越強,反之則越淡漠
中日韓專家最新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生態道德觀遠高于日本,但正呈下滑趨勢
經濟快速發展,身邊的自然卻變“骯臟”“危險”,陷入虛擬世界的孩子正在遠離自然
一項由中國、日本、韓國專家參與的調查顯示,隨著道德觀和規范意識日漸淡化,中、日、韓三國青少年生態道德正面臨著加速下滑的趨勢。
日本專家透露,盡管目前來看中國青少年兒童的道德觀和規范意識遠高于日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下滑似乎在所難免,希望中國不要重蹈日本的覆轍。
專家們警告:尤其是隨著電腦和遊戲將更徹底地滲透青少年的生活,“網一代”和自然的真實的接觸將日漸減少,甚至有可能大量出現分不清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區別的青少年。
生態道德?什麼道德?
“童年時接觸自然越多,孩子成長後的生態道德感越強,反之則越淡漠。”
近日,在廣州召開的中日韓環境教育研討會上,一位日本學者的觀點頗為引人注意。
諏訪哲郎,日本環境教育學會秘書長、日本學習院大學教授。在一項研究中,諏訪哲郎有意將學生的生態道德感與其接觸自然行為進行比較,他意外地發現:有生態道德觀、正義感的學生數量比與捉過蝴蝶、蜻蜓和蝗蟲的學生數量比是成正比的。
他由此得出結論,由于青少年兒童越來越遠離自然、疏離自然,導致其後來的生態道德觀和正義感下降甚至喪失。
諏訪哲郎還透露一個信息,調查同時顯示,中國青少年生態道德感強于日本,他認為這源于近年來中國重視和不斷加強孩子的生態道德教育。
與日本專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來自中國的專家北京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教研室主任韓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目前尚沒有確鑿的證據說明青少年生態道德的缺失與自然生態有關,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已經讓專家意識到,生態道德的問題應該被提出來,並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
韓國貢州大學環境教育係教授、韓國環境教育學會秘書長李在永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人類目前面臨的是個人選擇和行為通過復雜的現代生產消費體係影響環境的情況,一個人如果沒有植根于完整思想體係的生態合理性的認識,實際上很難自行形成應有的生態道德。
諏訪哲郎也認為,生態道德的缺失是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現代人的生活正在失去“對各種聯係的感覺”,如山、川、海、水的聯係,空氣的聯係,今天和從前的聯係,人與人、人與生命、生物與生物的聯係等。“而這些聯係崩潰時就會產生環境破壞,要想使這些關係恢復,並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就要開展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