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要看後土廟”,山西介休打造“獨一無二”文旅體驗
山西介休,是一座“寶藏城市”。
這里坐擁後土廟、張壁古堡、祆神樓等1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以上文保單位120處,更以“中國琉璃藝術之鄉”而聞名,是中國建築琉璃燒制技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介休的古建不僅承載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更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其中,介休後土廟被譽為“三晉琉璃藝術博物館”,它建成于明正德年間,琉璃制品造型生動,色彩多樣,大量使用和故宮一樣的明黃色;殿內還有千余尊明代彩塑,是至今國內發現的罕見的道教彩塑藝術寶庫。
近年來,後土廟積極利用AR、MR等現代科技手段,實施數字賦能,並推出古戲裝寫真旅拍,開展晉劇和幹調秧歌非遺傳承,讓遊客沉浸式感受古建的獨特魅力。
11月1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隨“向新而行 動力澎湃”第二十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代表團走進“國保”後土廟,探訪介休平衡文旅開發和文物保護的實踐。
介休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宋林偉對澎湃新聞表示,介休將推動產業和文化進行深度的“化學反應”,確保傳統技藝和文化得到科學保護和傳承,加強產學研合作,打造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產業生態,構成介休獨一無二的文旅競爭力。
琉璃要看後土廟
“中國琉璃看山西,山西琉璃看介休,介休琉璃看得就是後土廟。”11月12日,後土廟講解員曹曉娟如此說道。
後土廟,歷史上有“道家地”之稱,佔地面積9000余平方米。因其規模宏大,留存的琉璃品種之多、色調之全,被讚譽為“中國琉璃藝術建築博物館”。

除北京故宮、五臺山菩薩頂外,全部使用黃色琉璃的就是介休後土廟。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據曹曉娟介紹,在古建中,琉璃通常作為檐脊點綴而存在,一般的琉璃也只有黃、綠、藍三種顏色,而在介休的後土廟,琉璃卻成了點亮建築的主角和靈魂。這里的琉璃增加了白、紫、青等顏色,使琉璃藝術突破了色彩單調的限制,可以表現出更復雜的主題。
例如,裝飾在影壁博風板上的紫白兩色琉璃葡萄,色彩鮮艷,栩栩如生。只見一只拖著細長尾巴的老鼠,正欲用嘴咬下葡萄,造型生動。
“這樣一幅‘老鼠偷葡萄’的琉璃圖案,其實象徵著多子多福、果實累累的美好願景,也展現了古代工匠非凡的技藝和無限的創造力。”曹曉娟說,又如後土大殿的琉璃,使用的均為黃色琉璃,色釉明亮,歷經千年依舊光彩奪目,“除了北京故宮、五臺山菩薩頂外,全部使用黃色琉璃的,就是後土廟了。”
後土廟內琉璃構件多取材于介休市洪山鎮,其燒制方法在山西獨樹一幟。2008年,琉璃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介休市文旅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曉燕介紹,介休琉璃無論在建築學還是美學層面,都極具特色。

介休厚土廟用琉璃制作復雜的屋頂建築。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如今,後土廟已成為介休文旅的一個重要IP。楊曉燕說,2024年後土廟遊客接待量約為32萬人次,目前景區正積極申報國家3A級景區,將持續完善配套設施,不斷提升旅遊體驗與消費轉化能力。
文物變為可感知的生命體
為了讓更多人從“走近”到“走進”中國傳統文化,近年來,後土廟利用三連戲臺,圍繞晉劇這一“國字號”名片,使遊客在欣賞經典劇目時,還能參與戲服體驗、唱腔教學等互動活動,實現“臺下看”變為“參與玩”。
楊曉燕介紹,每年農歷三月十八,後土廟景區都會舉辦“巳巳如意”的主題活動,吸引了不少遊客和當地居民來聽戲觀賞,這一傳統民俗活動已成為群眾祈福安康、傳承戲曲文化的重要載體。
此外,為積極擁抱年輕一代,後土廟也推出了古戲裝寫真旅拍,並利用AR、MR等現代科技手段,實施數字賦能,讓遊客以科技之手觸碰千年古建的溫度,沉浸式體驗文物的厚重文化。

介休厚土廟一面牆壁上的琉璃裝飾。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這些創新實踐,正是介休在“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嚴格管理、可持續發展”原則指導下,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生動詮釋。
介休文旅局局長宋林偉認為,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係,“文化遺產可以通過旅遊來實現其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並且,通過合理地開發利用可以喚起人們對文物的熱愛、理解,反過來更有利于保護。”
單打獨鬥往往難成氣候,融合發展方顯合力。楊曉燕透露,將依托城區四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介休老城,將“後土廟—城隍廟—祆神樓—五岳廟”整合為“琉璃文物主題遊徑”,讓“孤立的文物”變為可感知的文化生命體,最終形成獨特的介休旅遊品牌。
宋林偉也表示,要創造出介休文旅獨一無二的競爭力,例如,可以將後土廟和美麗鄉村強強聯合,打造專屬特色旅遊線路,形成“上午逛後土廟感受文化,下午訪鄉村體驗生活”的新格局,共同實現“1+1>2”的文旅價值躍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