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網評:接續奮進、久久為功,扎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這是立足當下國情與國際形勢的高瞻遠矚之舉。
從宏觀環境來看,全球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各國圍繞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教育、科技和人才已然成為爭奪戰略制高點的核心要素。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迫切需要通過加強教育、科技、人才建設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國務院總理李強11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此次會議再次聚焦教育強國建設,要求秉持“接續奮進,久久為功”的定力,勾勒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清晰路徑。
當前,科技革命浪潮奔涌,教育能否跟上時代的發展,成為搶抓機遇的關鍵一手。破題的關鍵,正是本次會議提出的“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協調機制”。這一機制的核心價值,在于打破部門與領域間的壁壘,讓教育與科技共振、與產業共融、與國家戰略同頻。
教育從來不止是校園的“分內事”,從基礎學科突破到學科交叉領域融合,從卓越工程師鍛造到大國工匠培育,都需要跨場景、跨主體的協同發力。要拆除體制機制的“圍牆”,通過協調機制,打通人才流動渠道,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的人才雙向流動,讓教育真正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核心動力源。
細讀本次會議議程,“創新人才”無疑是貫穿始終的核心關鍵詞。當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當產業升級邁入轉型升級的“攻堅期”,“如何培育創新人才”就已從單純的教育課題,躍升為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命題。從學校來看,培育創新人才,核心要抓牢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持續深化基礎學科“101”計劃,以打造一流核心課程、精品教材、優質實踐項目和頂尖師資團隊為抓手,為人才成長築牢根基。
而從社會與產業來看,要錨定國家戰略急需與未來科技前沿,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整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行業領軍企業、國家實驗室的優勢資源,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新格局。唯有在協同生態中拔節,讓創新人才在需求沃土中扎根,“智力活水”方能源源不斷地涌現。
民有所盼,政有所向。本次會議強調,要“著力解決教育領域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理念進步,公眾對教育的期待已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這要求教育更加精細、多元,能夠滿足不同稟賦、不同特點學生的成長需求——減少“小眼鏡”“小胖墩”的數量,利用心理課程輔助學生成長,降低對分數與排名的權重,開展讀書行動、勞動實踐、美育浸潤……從長遠看,解決群眾關心的教育突出問題涉及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關乎治理體係的完善,更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蓄勢啟航,我們站在承前啟後的關鍵節點,更要扎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作為支撐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石與引領社會全面進步的燈塔,教育在新時代的使命愈發重大,而創新人才的批量涌現,正是這份使命鮮活的注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新時代的帷幕下,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已然鋪展。教育強國的建設從來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需要耐力與智慧並重的接力賽。在這條奮進之路上,我們要跑好屬于這代人的“接力棒”!(邵江梅 謝偉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