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智造的全運之考:賽場下“硬科技”溢出新產業
當前,各項賽事正火熱進行的第十五屆全運會上,線下觀眾通過AR技術與藍牙定位組成的智慧導航係統,可快速“入座”;線上觀眾點開直播界面,只要在屏幕上用指尖自由拖拽,即可360度“無死角”地觀賽。
不過,沉浸式觀賽只是十五運會高科技產品應用的一個縮影。
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前沿科技為核心,十五運會打造了從賽事運營、競技訓練到觀賽體驗的全鏈條未來科技生態。
所有環節中,開幕式無疑是集中展示廣東“硬核”科技的一個“秀場”。當粵港澳三地火炬手手擎火炬,踏浪而來,拾級而上“點燃”主火炬塔,取自南海深處的火種瞬間照亮三地夜空。
這是開幕式的“點火時刻”。這簇融合深海科技與綠色理念的火炬,照亮賽場,更點亮一條賽事搭臺、科技唱戲的經濟賽道。事實上,這樣兼具科技質感與人文溫度的創意設計,貫穿了開幕式乃至十五運賽事的全程。
這背後,廣東憑借科技創新的硬實力,為機器人協作、5G共享、8K傳播、清潔能源、低空出行、無人駕駛等技術融入這場盛會提供機遇。與之對應的,廣東向全球展示的也不僅是領先的科技創新,還有背後強勁的科技產業發展勢頭。
十五運成科技秀
作為賽事經濟這座“富礦”的引爆點,開幕式歷來是展示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的競技場。
開幕式的科技敘事,伴隨著國旗入場,從一幅174米長的AI嶺南山水數字畫卷徐徐展開而始。廣州塔“小蠻腰”、深圳灣春筍大廈、港珠澳大橋、澳門大三巴牌坊等大灣區標志性景觀盡顯。這幅畫卷由深元人工智能打造的AI作品,背後是2000個數據整合智能體的日夜“協作”。
這是AI集體智慧在大型藝術舞臺上的首次亮相。深元人工智能技術負責人黃倞知表示,為避免數字畫卷出現風格漂移,數萬幅中西方油畫被“喂”給模型,再結合卷積神經網絡與DiT(擴散transformer架構)等技術,打造出專用模型“油畫大師”。
最終,該企業通過算法優化,實現顏色、筆觸、內容等多維特徵的智能組合,確保數字畫卷整體風格多樣而協調統一。
優必選機器人,圖源新華社
隨著第一聲青銅顫音劃破夜空——三臺優必選人形機器人Walker S2,代表粵港澳三地登場,手持擊槌敲響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8件戰國青銅句遫,奏響《彩雲追月》,拉開開幕式文體展演的大幕。
這些“鋼鐵樂師”要攻克的是萬人場館里看不見的挑戰。“場館內的通訊信號幹擾、燈光及LED大屏閃爍,都可能影響人形機器人定位,對協作精度帶來多重考驗。”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向南方財經記者坦言,從接到表演任務那一刻起便深知,此次任務的挑戰遠超預期。
青銅句遫作為古樂器,音準音域的表現對演奏者的敲擊位置、力度要求極高,需多次變換力度才能呈現細膩旋律。
“別說機器人,未經培訓的人都難以駕馭。”譚旻介紹,為精準奏出青銅顫音,該企業通過大量倣人倣真模擬,讓人形機器人演奏形態更貼近人類;依托全身力位混合控制技術,結合高精度視覺識別係統,實現每次敲擊正負誤差不超過2毫米,協同誤差控制在2毫秒內。
這直觀呈現出廣東企業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核心技術突破和發展水平。
此外,主火炬塔的“無火燃燒”,則是一場關于綠色經濟的實踐。傳統火炬塔的碳排放是筆不小的數字,此次熊熊“燃燒”的火光則並非真實火焰,簡言之,是用水霧塑造火焰之形,用光電科技賦予火焰之魂。
“這是全運會史上首次採用非真火的主火炬塔。”十五運會開幕式總制作人王銳祥揭秘,模擬火焰的電光水霧,依托南方電網“市電與儲能主供”模式支撐,實現100%“綠色”電力保障。據測算,賽事期間僅奧體中心一處場館用電量將達1500萬千瓦時,相當于減少1.42萬噸碳排放。
開幕式主火炬塔,圖源新華社
從火種採集到火炬傳遞,再到主火炬塔點燃,科技貫穿全程。此次全運聖火火種取自深海1522米處,首次採用深海可燃冰分解燃燒技術,通過4500米級深海遙控潛水器,實現海底原位採集與引燃,同時利用太陽能光伏板為海底裝置供電,完成“深海之火”與“天上之光”的能源閉環。此外,火炬在穗深港澳四城傳遞期間,全球首次採用人形機器人接力、無人駕駛轉場、低空飛行器運載等組合。
撬動產業創新
十五運會讓人們認識到,一場體育盛會的價值,遠不止于賽場上的勝負。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演進,這些亮相的硬核科技,不僅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體現,更承載“更高、更快、更強”精神的世界級較量。
譚旻透露,三臺人形機器人的完美協作,正源于此前在工業場景中,對群體智能、力位混合控制、復雜環境適應等核心技術取得的突破。
“我們還搭建了結合人體動捕數據,作為先驗知識的強化學習模型,將為智能制造領域的產業化突破鋪路。”譚旻介紹,優必選已與全球與最多智能制造企業達成合作,Walker係列人形機器人全年訂單金額已突破8億元,並正加緊提升Walker S2產能,以保障大批量交付。
深元人工智能董事長周家豪也有著相似的感慨。通過十五運會場景,該企業不僅深度驗證了核心技術的可行性,團隊的整體技術能力和協同效率也獲得顯著提升。
開幕式AI畫卷,圖源新華社
開幕式上的每項“首次”突破,都是一次科技賦能的實戰,也是廣東加快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廣東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努力在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挑大梁”。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9年蟬聯全國榜首,並已孕育出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以及培養了一批突破性、增長性強的新興產業。
以十五運集中展示的“AI+機器人”產業為例,作為國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鏈最齊全、生態最完備、應用場景最豐富的集聚區,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200億元、約佔全國1/3,工業機器人產量從2019年的4.47萬臺(套)增長到2024年的24.68萬臺(套),佔全國43.5%。
“廣東是高科技的先行地。”十五運會開幕式藝術總監陳維亞表示,從過去大型活動更多地依靠規模,到今天更追求思想、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這本身就是國家綜合實力與人文理念不斷躍升的證明。
對新興產業而言,大型賽事本就是重要的產業機遇,不僅是成果展示窗口,更是產業突破場景落地瓶頸、探索跨領域規模化應用的實戰考場。例如,從十五運的多個場景來看,人形機器人的舞臺應用,驗證了其在復雜場景的作業能力;AI智能體人機協同的藝術創作,則為文化產業數字化提供了新思路。“源火”的誕生過程,則詮釋了廣東海洋經濟從傳統“靠海吃海”的資源依賴模式,轉向以科技解鎖深海動能、推動實驗室科研成果向海洋工程、綠色能源、資源勘探等未來產業轉化的路徑。
這些科技創新的進取瞬間,正從賽場的聚光燈下走向產業,融入生活,一個生機勃勃的未來廣東正漸行漸近。
《廣東體育經濟新范式》專題報道
出品堶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粵港澳政經新聞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