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高質量發展,破解矛盾贏長遠(連線評論員)

2025-11-13 10:01: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李拯: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十五五”時期的發展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重要標志性指標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要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保持適當速度。”同時,未來5年繼續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高質量發展”與“保持適當速度”之間,有著怎樣的深刻聯係?

  劉元春:2024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1.3萬美元,但距離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還有不小差距。保持適當速度,才能創造更多就業和社會財富,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高質量發展與保持適當速度,是一種動態的、積極的戰略協調關係。我國經濟在如此大體量的基礎上保持適當速度,必須依靠高質量發展,通過創新驅動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來實現一種更可持續、更有韌性的增長。反過來,保持適當速度也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回旋空間。

  李拯:“十四五”時期,我國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十五五”時期是破解高質量發展面臨突出矛盾問題的關鍵時期,具體來說有哪些著力點?

  劉元春:有幾個數據可以提供觀察視角:2024年,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73898元/人,單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企業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增長貢獻率達到77.1%。這表明,中國經濟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更少的能耗、更多的創新,創造更多的財富,這正是高質量發展成效的生動體現。

  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法。可以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層面來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從生產力層面來說,關鍵在于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自主可控、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係,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從生產關係層面來說,關鍵在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實現新供給和新需求的互促共進。

  李拯:高質量發展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十五五”時期,在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新動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性進展,難點是什麼?

  劉元春:科技創新能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被譽為“無盡的前沿”。領跑科技創新,首先要解決“創新從哪來”的問題。這就要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促進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建設能夠在世界范圍集聚創新資源的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讓中國成為各種創新創意的策源地。同時要解決“創新到哪去”的問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縮短創新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時差。

  把握趨勢才能佔據先機。目前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已處于第一梯隊。接下來,抓住時機,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領域搶佔制高點,特別是用“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將更好把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李拯: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十五五”時期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需要破解哪些深層次問題?

  劉元春: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但地方保護等隱性壁壘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市場分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形成有效激勵機制,才能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比如,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硬聯通”基礎設施網絡日益完善,但在運營規則、結算體係、信息平臺等“軟連接”上仍然存在卡點堵點,不同地區之間在政務效率、法治水平等方面差距明顯,還需要在“五統一”上持續發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破除阻礙勞動力、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性障礙,才能進一步挖掘潛力、釋放活力。

  中國經濟已進入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最終都落腳于“人”。人力資本的提質增效是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貢獻最大、可持續性最強的部分。強調投資于人,就是要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人的全面發展投資,這有利于築牢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底座。

  李拯: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是“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邁向新徵程,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新質生產力為支撐,以完善制度環境為保障,我國將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行穩致遠,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