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辦賽,全運會添彩大灣區(全運大視野)

籃球男子成年組半決賽現場。
本報記者 蔣雨師攝

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現場。
張 洲攝

上圖:遊客在打卡裝置前拍照留念。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供圖
下圖:賽艇學員在天沐河上訓練。
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攝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上,粵港澳三地方陣並肩入場,三地同步升國旗,三地火炬手共同點燃主火炬……體育與大灣區的聯結,在人們心中進一步具象化。
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粵港澳大灣區肩負著建設“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使命任務。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十五運會,讓大灣區更具活力和魅力。
三地辦賽,詮釋“體育無界”新篇章
“只要還能動,就要打下去!”數月前,十五運會群眾比賽乒乓球項目決賽在廣州落下帷幕。作為本屆全運會最年長的運動員,香港隊的81歲阿伯張耀釗雖止步小組賽,但依然豪情滿滿。
66歲才拿起球拍,張耀釗憑借熱愛,一路打進全國最高規格的體育賽事。“祖籍東莞,生于香港,居住在深圳,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大灣區人。”為備戰全運會,每天清晨6點,張耀釗就到深圳羅湖區一間社區球館練習。每周他還要回香港兩次,參加中國香港乒乓總會組織的訓練,往來通勤風雨無阻。
一灣珠水流,三地血脈同。粵港澳首次聯合舉辦全運會,既生動彰顯了“體育無界”的理念,更是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鮮活注腳。
從籌備開始,香港特區政府就把緊密協作放在首位,在場館布置、出入境管理、交通管制、酒店食宿等方面多次開展跨部門演練。“特別是搭起線上線下、隨時溝通的跨區域對接機制,與廣東、澳門高效聯動,有力推動了大灣區互融互通。”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說。
2024年8月,十五運會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正式啟動,一年多來,完成了賽事組織、志願者招募培訓、住宿接待等諸多籌備工作。特別是在跨境賽事、口岸通關、人車證件、食品安全、綠色辦賽、賽事日程等方面,澳門賽區與粵港協同,探索出一整套聯合辦賽機制,保證了賽區的有序高效運作。
粵港澳19城同場協作,城城有賽事。預計內地前往港澳參賽人數超6000、港澳來內地參賽人數超3000,大家同場競技、以賽會友,不斷加深對彼此的了解。
11月10日,在廣州舉行的全運會賽艇男子輕量級單人雙槳決賽中,香港隊選手趙顯臻取得第五名,他坦言全運會比國際賽事更刺激。“內地選手非常厲害,與他們同場較量讓人倍感興奮,也能在彼此交流中取長補短,提升技戰術水平。”趙顯臻說。
全運“主題遊”,演繹賽事經濟新活力
“我們報名參加了四天三晚的‘觀賽定制團’,在廣東3個城市觀看男子體操決賽、花樣遊泳比賽以及攀岩項目決賽。”對照比賽日程表,來自雲南昆明的楊先生和家人準備來場全運“主題遊”。
“觀賽之余,我們還計劃探訪肇慶鼎湖山、江門的碉樓,再逛逛廣州的永慶坊、陳家祠,品嘗地道粵菜美食。”了解到廣東推出很多與全運會相關的文旅活動,還設置了不少網紅打卡點,楊先生一家對接下來的行程充滿期待。
廣州實施約34公里的夜景燈光工程,讓新中軸線與珠江夜遊的美景綿延舒展;惠州推進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建設,改造惠民空間,不斷提升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迎接十五運會,廣東多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同步開展。以辦會促城建,以城建促發展,各地下足“繡花功夫”,讓城市煥發新活力。
“澳門以賽事引流、文旅轉化為目標,將賽事深度融入城市。”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介紹,11月和12月,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美食節等大型活動陸續舉辦,將為市民和遊客帶來多元文體旅體驗。此外,澳門文化局、旅遊局也同步推出特色文旅活動,打造“觀賽+旅遊”的融合體驗場景,多維度展現澳門城市風貌。
11月11日,在澳門賽區女排比賽現場,記者遇到專程從遼寧沈陽來觀賽的崔女士一家人。“我們平時就喜歡排球,這次專程來看女排比賽,順便遊覽了大三巴牌坊、媽閣廟等澳門知名景點。”崔女士說。
旅遊線上平臺數據顯示,11月8日至21日期間,自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前往廣州、深圳的航班搜索量顯著上升;內地往返香港、澳門的機票預訂量也穩步增長。廣東賽區各城市酒店預訂熱度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其中惠州、清遠的預訂熱度同比增幅超過100%;深圳、佛山、江門的同比增幅均超60%。預計賽事期間的兩個周末將迎來客流高峰。
創新突破,探尋深度融合新路徑
11月8日,一場跨境公路自行車賽緊張舉行,選手們在賽道上疾馳,一路不停車穿越粵港澳三地。
當車隊經過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時,觀賽群眾熱烈歡呼。“好難得在香港看到這樣的場景,那麼多高水平自行車運動員從眼前經過,一定要拍下來發給騎友們。”香港市民林先生說,自己一早就從市區騎自行車來到公眾觀賽區,看到現場有這麼多觀眾,很是感動,“三地聯合舉辦全運會,讓騎行這項運動在香港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這場跨境比賽成功舉辦的背後,更是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創新突破,保障了運動員全程6次無感通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體育大灣區融合發展,需要全民共赴。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天沐河畔,分別來自香港和澳門的賽艇教練湯少文、朱銘琨,和創業夥伴一起打造了天沐賽艇會,幾年間培育出橫琴青少年賽艇隊,讓這個項目發展成大灣區水上運動的新名片;在支持十五運會馬術賽事的過程中,香港賽馬會圍繞獸醫執業、獸藥進口、設備流通、反興奮劑檢測及經驗交流五大領域突破壁壘,形成“五個聯通”創新體係,為粵港澳大灣區馬匹運動和馬產業發展“打樣”……
“從規則銜接的創新突破到文化交融的深度體驗,從產業協同的多元探索到情感認同的溫暖聯結,十五運會為大灣區建設注入了全新活力。”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唐嘉儀認為,這些寶貴經驗將拓展到更廣闊領域,讓“一國兩制”的實踐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2日 12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