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藍圖讓我們看到未來中國新機遇”——在華跨國公司眼中的“十五五”熱詞
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 題:“這份藍圖讓我們看到未來中國新機遇”——在華跨國公司眼中的“十五五”熱詞
新華社記者唐詩凝、韓佳諾、周圓
“中國持續推動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新部署,與企業自身戰略高度契合”“這份藍圖讓我們看到未來中國新機遇”……
不久前,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制定“十五五”規劃的建議。多位跨國公司負責人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新發布的五年發展藍圖蘊含廣闊市場空間,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一係列關鍵詞引人關注,企業願積極把握在華發展新機遇。
新質生產力,這個源自中國的概念對于很多跨國公司來說其實並不陌生。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多位跨國公司高管對其侃侃而談,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深度融入企業的戰略視野與未來布局。
“我們注意到,中國提出‘十五五’時期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肖松表示,未來五年,工業AI將成為新質生產力在中國制造沃土上的加速器和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引擎。
肖松告訴記者,就在上個月,他和西門子全球董事會主席博樂仁一起走訪了中國多家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企業,並圍繞中國創新同企業掌門人展開了深入交流。
“他們所展現出的不斷增長的創造力,以及擁抱、共享新技術的熱情令我印象深刻。他們將人工智能發展賦予‘中國速度’,這將爆發出無限可能。”肖松說,西門子非常期待和中國的AI創新企業深度合作,為推動中國工業AI落地貢獻力量。
讓中國大市場成為全球創新的試驗場、應用場、利潤場。剛剛落幕的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超過4000家境外企業參展,眾多創新成果集中亮相,勾勒出美好的未來圖景。
連續八年參加進博會的“全勤生”美國陶氏公司,今年帶來了近百種前沿技術和產品,覆蓋高端智能制造、新能源、可持續包裝、消費品等領域。
“中國‘十五五’發展藍圖強調新質生產力和產業升級,由此將催生對高性能材料的全新需求。”陶氏公司功能材料與涂料業務總裁蘭睿廷表示,隨著中國不斷細化並落實其面向未來的宏偉願景,企業更加確信,這里是值得持續深耕並加大投入的關鍵市場。
創新引擎澎湃,綠色發展的底色也愈發鮮亮。
“當‘綠色低碳’成為進博熱詞,傳遞的不僅是產業風口,更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邏輯。”畢馬威中國客戶及業務發展主管合夥人江立勤表示,跨國公司已不滿足于將產品帶入中國,更有信心將自身核心優勢與中國在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長期目標相對接,實現真正的同頻共振。
主營能源效率和電氣化解決方案的丹佛斯是丹麥最大工業集團,翻開企業在中國的“大事記”,今年以來,有多個重大項目密集落地——
1月,丹佛斯傳動中國應用開發中心開幕,為能效領域全球創新布局加碼;4月,在中國的第一家碳中和工廠于南京啟用;9月,在華最大生產基地海鹽第二園區正式啟用,使丹佛斯在中國的制造能力得到全面擴充……
正如丹佛斯中國區總裁徐陽所說,丹佛斯對中國的信心不僅源自近三十年來與中國市場建立的深度信任,更植根于企業對中國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對綠色轉型這一歷史性機遇的堅定看好。
“‘十五五’時期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五年,也將是丹佛斯在華發展的下一個戰略機遇期。”徐陽表示,進入新階段,中國各行業綠色轉型的驅動力將向以提升效率和競爭力為目的的內生驅動轉變。
“無論是在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開展節能改造,還是在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領域推進綠色布局,中國市場對綠色技術和解決方案的需求將持續擴大,相信會為丹佛斯的核心技術帶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顯著的業務增長。”徐陽說。
“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十五五”規劃建議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作了專章部署,釋放中國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強烈信號。
亞歐大陸上,相距8000多公里的兩座小城,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金秋時節,以黃金聞名的山東招遠,迎來了特別的客人——賀利氏集團首席執行官兼董事會主席弗蘭克·施蒂茨,專程從總部德國哈瑙而來,參加集團旗下賀利氏(招遠)貴金屬材料有限公司在華成立30周年慶典。
作為中國黃金科技應用領域首家中外合資企業,賀利氏招遠公司已從1995年的一家金絲廠成長為行業領軍者。在施蒂茨看來,合作夥伴之間那份“開放共贏”的初心,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施蒂茨感慨,沒有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賀利氏在華的合作與成長便無從談起。“賀利氏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韌性和實力充滿信心,將積極把握在華發展新機遇,繼續與中國夥伴攜手共進。”(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