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薪火“燃”青春】邁步踏上新長徵:以青春密碼解時代命題
編者按:大江奔流,激揚青春浪潮;薪火相傳,燃動理想之光。2025年,光明網策劃推出“理響中國·薪火‘燃’青春”係列融媒體報道,邀請青年學者溯源長江沿線,探訪革命聖地延安,親歷生態治理的壯闊實踐,感悟紅色血脈的賡續傳承,在見證山河巨變中觸摸時代脈搏,生動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精神力量和實踐偉力,激勵新時代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
本期視頻,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劉德中,探尋紅色基因如何穿越歷史長河,在當代青年心中生根發芽。

【文字實錄】
大家好,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劉德中。這是我第一次來延安,來到這寶塔山下、延河水畔,我對穿越歷史煙雲依然歷久彌堅的“延安精神”有了切身的感受。

從1935年10月到吳起,直到1948年3月離開,黨中央在延安13年。這在中國28年革命歷程中,佔了將近一半。延安被譽為革命聖地,是延安精神的發祥地,長徵精神、偉大抗戰精神等精神財富也與這片熱土緊密相關。

我現在是在吳起中央紅軍長徵勝利紀念園。通往紀念館的250級臺階象徵兩萬五千里長徵路。我們今日輕松的每一步,可能是先輩們用兩三天才能走過的生死險途。

當年取得這樣的創舉、創造這樣的精神的人,主要是一群滿懷理想、堅持不懈的年輕人。“長徵路上年齡最小的紅軍戰士”曾一度登上熱搜,他是年僅九歲的小孩子,紅軍戰士平均年齡不足20歲。這簇薪盡火傳的精神火種,是我們不變的初心。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新時代青年,無論是立志攻克“卡脖子”技術,還是扎根鄉村振興,本質都是在一個個具體崗位上為人民服好務,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延安精神的傳承。

大家看這口缸,原件是國家三級文物“紅軍鍋”。這是當年紅軍賠了兩塊銀元的“天價鍋”。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時,做飯沒有鍋,就向當地村民借了這口缸來做飯。紅軍的食物是難熟的黑豆、蕎麥,火一大,飯沒煮熟,缸卻燒裂了幾道口子。這只是長徵路上無數艱難險阻的一個縮影。“苦不苦,想想長徵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苦難鑄就輝煌,經過餓其體膚,苦其心志,前輩們接住了天降大任。他們不僅克服了生存困難,而且升華了思想和修養,使這山溝里不僅有馬克思主義,而且有文採風騷。長徵精神的底色就是不怕苦、不畏難,毛主席《七律·長徵》第一句就是“紅軍不怕遠徵難”,怕苦就會當逃兵,不怕苦才能踏盡坎坷,才能感受萬水千山只等閒。這個精神在人民軍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不久前的閱兵,激勵戰士們的口號仍然是從這里延伸出來的:“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戰先輩!”

我們國家已經從一窮二白發展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一些困難,或許更多是“捅破窗戶紙”那樣的突破瓶頸。只要認清症結、集中力量,我們就能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只要路線正確,黨的領導堅定有力,我們就有信心將困難轉化為成長發展的機遇。

當前,我們正處于民族復興、強國建設的新徵程,這為每一位有志青年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積極投身于這一時代大潮,是這代青年成就自我的最大機遇。

每一代人的新長徵都要經歷淬煉。無論如何,紅色應該是我們不變的初心,青春是我們最大的資本。紅色基因會讓我們的青春更加熠熠生輝。

出品人:楊 谷
總策劃:陳建棟
總監制:吳叢叢
策 劃:蔣正翔
監 制:劉夢甜
編 輯:周亞嬌
鳴 謝
陜西省委網信辦
陜西廣播電視臺
延安市委網信辦
中央紅軍長徵勝利紀念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