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和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些重要部署釋放了我國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強烈信號,為新形勢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指明了前進方向。
“十四五”以來,我國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加速形成。多項數據印證了開放實效:貨物貿易總額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服務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二;出口佔世界比重穩定在14%以上,進口佔世界比重從2012年的9.7%上升至2024年的10.5%。與此同時,制度型開放也取得新突破:雙向投資質量穩步提升,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縮減,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首批自貿試驗區試點對接措施全面落地。我國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不僅實現了自身經濟實力的提升,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也要看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還面臨著不少風險挑戰。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多。越是如此,越要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促合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以開放促發展,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不斷提高駕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能力。近年來,伴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貿規則呈現新變化新特徵。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要把握先機,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準入和開放領域。積極參與數字貿易、人工智能等新領域規則制定,以制度型開放構建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同時,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圍繞擴大經貿“朋友圈”,加快推進區域和雙邊貿易投資協定進程,擴大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搞好各類開放試點試驗,以開放合作的確定性對衝國際經貿環境的不確定性。
以開放促改革,要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當前,國內服務業、跨區域開放等領域深層次改革遇到瓶頸,一些體制機制與國際高標準存在落差,對高水平開放形成制約。在市場環境方面,部分民營和外資企業遇到的“隱性壁壘”尚未完全消除;在行業監管方面,面對數字貿易、跨境金融等新業態,事中事後監管的技術手段與制度框架仍待完善;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侵權賠償標準偏低、跨區域執法協同不足等問題尚未根治。解決上述問題,既要重視內外銜接,建立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互認機制,逐步提升國際話語權;也要疏通梗阻、打破壁壘、清除障礙、提高協同,營造有利于創新和投資的市場氛圍。
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底氣來自于我國經濟基礎穩、韌性強、潛能大,信心來自于完整產業體係、超大規模市場、豐富人才資源的多重優勢。要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推動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開放動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