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增長5.5% 中國成為全球發展“穩定器”
攝像:王曉嘯 剪輯:實習生葉恆希
【觀點摘要】
·“十四五”前四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5.5%,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成全球發展“穩定器”,經濟體量預計連跨四個萬億臺階。
“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綠色發展成效顯著,民生福祉持續提升,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
我國宏觀調控注重多維度結合與政策協調,四大優勢支撐“十五五”續寫兩大奇跡新篇章。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歷程極不尋常、極不平凡。“我們頂住了壓力、經受住了考驗,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大幅躍升,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體現在方方面面。”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李清彬做客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家談時表示。
李清彬表示,回顧“十四五”時期,在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的背景下,前四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5.5%,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成為全球發展的“穩定器”。
從經濟規模看,我國經濟體量預計將連續跨越110萬億、120萬億、130萬億、140萬億四個大臺階,人均GDP從“十三五”末的7.3萬元提升至2024年的9.6萬元,“預計今年有希望突破10萬元大關”李清彬說。
在創新驅動領域,李清彬強調“亮點紛呈、勢頭迅猛”:不僅大國重器持續突破,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興技術也強勢崛起,成為社會關注的“流量熱點”。科技創新正帶動產業向中高端加速轉型,2024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較“十三五”末增長42%,“很多領域加快從量變到質變、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轉變”。
綠色發展方面,我國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藍天、碧水成為常態”。李清彬用具體數據印證成效:建成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係,當前每3度電中就有1度來自綠電;單位GDP能耗四年累計降低11.6%,位居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國家之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從“十三五”末的不足500萬輛,增長5倍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切實實深入人心”。
李清彬表示,同時,我國堅持在發展中不斷提升民生福祉。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社保、醫療衛生體係,一些重要指標有了新突破。比如,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基本是每5年增長1歲的節奏,“十五五”有望再提高1歲。此外,糧食、能源、產業、國防等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治理效能得到進一步提升,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底氣比之前更足。
“這五年,經濟運行不是一帆風順,有外部遏制打壓,還存在內需偏弱等問題。”李清彬表示,對此,有效實施宏觀調控,不斷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係,在熨平經濟波動的同時推動經濟結構優化。比如,2025年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率提高到4%。貨幣政策也適度寬松,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還創造性發行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用于“兩重”“兩新”,支持全方位擴大內需。特別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有效應對了經濟下行壓力,社會信心得到顯著提振,經濟明顯回升。
談及積累的創新經驗,在李清彬看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注重將短期調控目標和中長期發展目標相結合,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相結合,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相結合,還特別注重政策組合與相互間的協調配合,不斷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同時,在形勢變化較大時作出適時調整,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這些都為“十五五”時期持續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更有效精準做好宏觀調控提供了重要參考借鑒。
李清彬還表示,需認識到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係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這四大優勢,未來五年將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