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
【光明論壇】
作者:毛中根(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 王鵬帆(西南財經大學講師)
上海天文館、浦東美術館等延長開放時間,舉辦夜場活動;杭州西湖、貴州花江峽谷大橋等景區應用智能技術幫助遊客預約購票,為遊客提供實時信息參考;江蘇舉辦“蘇超”賽事帶動文旅消費持續攀升……近來,不少地方優化產品與服務供給,消費活力持續釋放。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新的戰略部署,提出“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變化,外部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加快構建內需驅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新需求引領體現為居民消費的擴張與升級,強調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機統一。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3.5%,充分發揮了經濟增長主引擎的作用。具體來看,居民消費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態勢明顯,特別是服務消費快速增長,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約46%。
新供給創造則體現為供給側對需求變化的主動響應與創造性引領,強調生產體係對需求體係的動態適配。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新興領域投資擴產勢頭強勁,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的投資同比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城市更新、民生補短板等領域逐步成為新的投資重點。推動新需求與新供給良性互動,是推動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更為發展動能轉換、經濟結構升級和民生需求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加速向品質化、服務化、個性化轉變,這對現有供給體係提出全新要求。須順應新需求的發展趨勢,以新需求牽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創新發展。著眼于提升實物消費品品質,促進生產方式變革,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追求品質與創新領域集聚。同時,聚焦服務消費提速擴容,打造新增長點。例如,文旅、體育、康養、托育等服務消費作為品質化需求的重點領域,市場空間與發展潛力巨大。在多樣化需求的牽引下,服務業形態“百花齊放”,實現產業增長與民生改善的雙贏。此外,還需壯大新業態新模式,開辟新賽道,挖掘更為巨大的需求市場。比如,青年消費偏好正從“性價比”轉向“情價比”,愈加注重情感體驗與個性認同。在此驅動下,“盲盒經濟”“谷子經濟”等應運而生,成為消費市場的新熱點與增長極。
以新技術賦能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新供給能洞察消費升級趨勢,並通過技術和模式創新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一方面,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實現供需精準匹配;另一方面,以核心技術創新催生新產業與新消費。重大技術突破可定義全新市場,催生新的產業鏈和消費鏈。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增長超30%,市場滲透率達46.1%。充電樁、智能座駕、車聯網、電池回收等新需求隨之涌現,催生多個萬億級新市場。此外,技術賦能下的品質與品牌建設能有效激發潛在的升級需求。例如,一些科技企業通過自研技術,打造鮮明差異化的高端產品和服務,成功實現從追趕者到市場引領者的跨越,成為國貨高端化的典范。
實現供需互動良性循環,離不開相關體制機制的有效保障。首要的是著力搭建供需對接平臺,以場景驅動創新。例如,四川成都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布科技創新成果供需清單,助力科技成果轉化,以新供給引領新需求。其次,優化政府投資方向,釋放供需兩側潛能。國家層面加力推進“兩重”建設,直接擴大有效需求。2024年,全國共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公租房172萬套(間),今年相關工作繼續推進。“十四五”期間,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增至33家,突破近700項關鍵共性技術,為新產業的擴張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還應著眼于逐步取消不合理消費限制,提升供需循環效能。例如,在服務消費領域,逐步放寬中高端醫療、文旅、養老等市場準入,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優化供給。一些城市先後出臺了放寬市場準入的相關措施,在醫療健康、增值電信等領域推動了一批重大外資項目落地,正是有益的探索。
藍圖已擘畫,揚帆再起航。以新需求為引領,以新供給為支撐,推動新需求與新供給良性互動,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光明日報》(2025年11月10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