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文化旗幟】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編者按: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並係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新徵程上高舉起我們黨的文化旗幟。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高端智庫與光明網聯合推出“理響中國·文化旗幟”(黨校公開課第十四季)專題視頻。
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張城解讀“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引言:“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來自動畫電影《哪吒》大家耳熟能詳的臺詞,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引發國人的共鳴,正因為它鮮明地反映了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那就是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在神話故事中,哪吒所反抗的是被預設的天命;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屈辱的半殖民地深淵中奮起抗爭,所捍衛的不僅是領土和主權,更是一個民族精神上不自欺、不依附的文化主體性。正因有歷經思想上受制于人、文化上自我懷疑的民族記憶,我們更加明白: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

獨立自主是我們黨百余年奮鬥積累的重要歷史經驗。那如何理解獨立自主呢?一個是物質上的獨立自主;一個是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們黨的領袖這句莊嚴宣告振聾發聵,可以說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奮鬥,什麼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僅用幾十年時間走過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實踐證明,我們開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為物質上的獨立自主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物質上的獨立自主要真正立得住,必須要有精神支撐。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高度,一個民族才能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近代以來,中國能從四分五裂、積貧積弱,到團結統一、繁榮富強,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原因何在呢?秘訣就在于促進了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啟發人民的主人翁意識、主體性意識,樹立歷史主動精神。
實踐上的自信自強,源于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中國人自從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廣大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堅定、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充足,人民群眾精神振奮、奮發圖強,就可以創造出更多人間奇跡。
新時代以來,我們堅持“兩個結合”,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最有力的體現。必須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以此引領偉大實踐。
正是因為我們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精神獨立性,文化自信才有了根本依托。

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我們自己的路。立足中國實踐,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係,才能掌握思想文化主動,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在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後的百余年奮鬥徵程中,在歐風美雨的長期浸淫下,有些人以洋為尊、唯洋是從,熱衷于把西方化當成現代化,逐漸喪失自身文化主體性,甚至養成極端崇洋媚外的心態。一旦精神的旗幟倒下,那即使有再強大的身軀亦無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說:“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古代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中。有精神氣質的民族,才能立得住、行得遠。

精神氣質,自古及今就是中華民族所關注的重要內容。北宋時期,大思想家張載就提出過“變化氣質”之說,上承孟荀的“養氣”“治氣”,下啟二程、朱熹、王陽明,這是宋明儒學中的重要學術命題。
儒家認為通過修養工夫,可變化個體的精神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加強黨性修養,修煉好共產黨人的“心學”。通過修養,變化氣質,個人如此,民族亦如此,特別是有百余年半殖民地歷史的中華民族更如此,必須破除崇洋媚外心態的思想影響和精神束縛,重塑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養成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大國心態。以此培養青年一代,唯有如此,我們的事業才會後繼有人。
自信才能自強。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精神狀態上,必須要喚起整個民族的精氣神。而要想真正站得穩、站得久,我們更要鞏固文化主體性,從精神上站起來。

總結黨的百余年奮鬥史,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這是歷史的結論。由此我們得到的重要啟示是: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兩個結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不斷培育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開辟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這是我們始終能把握時代大勢、掌握歷史主動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