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灣區攜手 同心築夢——粵港澳共同承辦十五運會展現“一國兩制”實踐新氣象

2025-11-08 09:44:00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字號

從珠海市區拍攝的澳門及遠處的港珠澳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 題:灣區攜手 同心築夢——粵港澳共同承辦十五運會展現“一國兩制”實踐新氣象

  新華社記者

  十五運會的火炬傳遞活動近日收官。經過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座城市傳遞的聖火融為一體,交融躍動成一簇“同心之火”。

  “同心之火”不僅屬于體育,更屬于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短短一天,三地聯動、四城同傳,從火種採集到路線設計,粵港澳三地協同推進,大灣區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一國兩制”實踐展現新氣象。

  深化聯通

  十五運會賽事跨三地,粵港澳政府推出的賽事便利措施,展現深化聯通和協作的生動實踐。

  在香港國際機場、高鐵西九龍站、港珠澳大橋及深圳灣口岸,香港特區政府設置的16條專屬自助通道可讓已登記的十五運代表團成員、運動員和工作人員“刷臉”過關,全程僅需7秒,無須使用任何實體證明文件。

  入境處處長郭俊峰說,預計有5000名人員使用專屬安排。這是香港首次讓訪客全程以容貌識別技術辦理出入境手續,將極大提升通關效率。

  十五運會的兩項跨境賽事——珠海賽區公路自行車賽和深圳賽區馬拉松賽,首創“口岸就是賽道”模式,將首次實現運動員在高速競技狀態下“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無感通行。

  香港特區政府引入創新的“前置通關查驗”和“閉環管理”模式,既可保障參賽選手保持競賽狀態,安全、無感、快速地完成通關,亦可同時滿足三地出入境措施的要求。

車輛在港珠澳大橋上駛過(10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組織跨境賽事,需要粵港澳三地在監管互認、信息互通等方面開展深度協作。十五運會組委會創新建立“1+4”聯絡機制,破解跨境協作難題。

  在國家層面,設立組委會港澳工作協調部,承擔頂層統籌、跨區域資源調配的關鍵職能。粵港澳聯合建立聯絡會議、首席聯絡官、聯絡員、聯合工作組等常態化機制,形成“分層對接、全域覆蓋”的溝通網絡。

  十五運會期間,將有6000多名內地人員赴港澳、3000多名港澳人員來內地參賽,是內地赴港澳參賽和港澳來內地參賽人數最多的一次。一係列通關創新舉措不僅服務于賽事,更為大灣區人員常態化流動積累寶貴經驗。

  除了運動員,三地觀眾也可暢享跨境觀賽體驗。香港西九龍站開通“賽事接駁專線”,澳門推出“觀賽巴士通票”,助力實現跨城觀賽無縫銜接。

  科技賦能

  在深圳的火炬傳遞現場,人形機器人“誇父”穩健持舉火炬,完成接力。這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出現機器人“火炬手”。

  量產機型以“零改造”姿態完成任務,背後既有人形機器人企業在動態運動控制、負重平衡、復雜環境適應等核心領域的突破,也有5G技術打造的低時延“信息高速公路”的加持。

  深圳火炬手王裕寧說:“跟機器人面對面傳遞火炬,感覺非常奇幻。”

11月2日,火炬手人形機器人“誇父”在傳遞火炬。當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五屆運動會火炬傳遞深圳站舉行。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承辦城市中,“科技全運”元素隨處可見。廣州賽區投入使用300余輛自動駕駛車輛,其中260余輛乘用車承擔重點場所接駁服務,約70臺無人駕駛環衛車全天候運行。在香港賽區,香港警務處運用無人機完成場館及周邊高空勘察,繪制3D立體地形圖,為警力部署提供精準支持。

  無空調制冷降溫、室內精準定位座位、一鍵呼叫手語翻譯服務……據統計,十五運會約四成核心技術源自香港。研發源頭在香港、應用市場在內地的科技成果不斷落地,見證粵港澳三地科創深入融合發展。

  場館室內導航技術的應用,也有粵港產研協同模式。由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孵化的創新科技企業碼石科技,研發出精準室內定位技術。“我們用于全運會場館導航的‘識路’係統,導航精度能夠縮短到2米以內。觀眾、運動員手機掃碼或通過手機小程序即可實時精準導航。”碼石科技文體事業部負責人羅華偉說。

  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表示,十五運會是一次極佳的展示窗口,一大批研發源頭在香港、應用和市場在內地的科技成果集中應用,將更好帶動粵港產學研合作。

  文化交融

  三地聯合舉辦的運動盛會,是粵港澳大灣區廣大民眾的一次“大聯歡”。

  賽場內外,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小海豚”志願者書寫著大灣區青年融合發展的新篇章。廣東賽區三地志願者交流活動上,30余名志願者代表會聚廣州。“參與志願服務,讓我感到強烈的親切感和自豪感。”香港學生謝菲藝說。

  “三地共同承辦十五運會,是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契機,將進一步增強香港年輕人對國家整體發展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認識,加強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說。

  群眾體育也在大灣區持續升溫,三地青年在籃球、羽毛球、舞龍舞獅等活動中切磋技藝、增進友誼。在日前舉辦的深圳首屆“人民杯”體育嘉年華上,420名深港澳青年同臺競技。澳門青年黃瑞坤說:“這場比賽像一條紐帶,把大灣區的朋友緊緊連在一起。”

港澳青年在橫琴政務服務中心的“澳品薈”橫琴展示區瀏覽澳門創意產品(2024年9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洪澤華 攝

  各類文化活動為三地青年搭建交流平臺。全運健康跑、羽毛球邀請賽、醒獅文化展演等活動深入城市生活,“深聯港澳喜迎全運”體育嘉年華在澳門開幕、深圳接力、香港收官,吸引近萬名深港澳青年參與。

  數據顯示,隨著賽事臨近,大灣區主要城市的旅行預訂熱度快速上升,廣深的旅行搜索量周環比增幅超40%,港澳的旅行搜索熱度也有明顯上升,“體育+文旅”正激活灣區消費。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認為,三地聯辦借助賽事契機,在“一國兩制”下探索新合作模式,“期待三地借助賽事聯通資源,通過持續加強互聯互通,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注入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