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十五五”|以改革之力打開發展新天地

制圖:彭章霞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縱覽“十五五”規劃建議,“改革”二字佔有重要分量。規劃建議明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是一大主要目標。
歷史的巨筆,常在關鍵處落墨。拉長視角,更能讀懂改革開放之于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意義。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偉大進程,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係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徵程,再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改革的精神一以貫之,改革的實踐氣勢如虹,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頑強拼搏、開拓前行,譜寫了氣壯山河的奮鬥史詩。
改革,既是“國事”,也是“家事”。在老百姓眼中,改革是什麼?是買得起的藥品,是更公平的市場環境,是更廣闊的就業門路。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看“十四五”時期,重點領域改革動真格、敢碰硬,針對隱性壁壘、地方保護等頑疾,市場準入制度改革往深水區持續攻堅;面對群眾急難愁盼,跨省直接結算門診慢特病從無到有、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放開放寬,一項項改革不斷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約。
不過,改革發展走到今天,“低垂的果子”都已經摘完,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前進路上,還有不少挑戰。向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國內大循環存在卡點堵點,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項,推動高質量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破除各種瓶頸;向外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變亂交織,變的一面深入發展,亂的一面更加突出。
何以破局開路?唯有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去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在2029年時完成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這一時點,恰在“十五五”時期。可以說,“十五五”規劃,是發展藍圖,也是“含量更高、味道更濃”的改革答卷。
那麼,怎麼改?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從現實需要出發,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在解決實踐問題中深化理論創新、推進制度創新。“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夯實基礎,就要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使發展根基更穩、韌性更強;全面發力,就要錨定目標,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協同發力,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改革的工作千頭萬緒,攻堅千難萬險,向何處發力,在何處突破?實踐證明,抓住了改革重點,就能找到破解問題的支點。“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所有制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改革揚帆風正勁。新時代新徵程上,更要看到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這是中國發展的底氣。錨定目標不放松,以更大力度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必將打開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武曉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