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APEC堶多國媒體和專家:多邊合作方能“眾行遠”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獲國際認可
中國日報網10月30日電 面對地緣衝突、供應鏈脆弱、通脹高企等多重挑戰,國際社會正迎來新一輪對合作路徑的思考。2025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韓國慶州舉行,各界期待這一多邊平臺為應對全球不確定性凝聚合力。
APEC企業家理事會韓國分會執行董事(2025屆)樸亨坤(音)日前在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網站刊文稱,在此背景下,諺語“獨行快,眾行遠”所蘊含的古老智慧更顯深刻。唯有依托國際合作與多邊機制,才能將挑戰轉化為可持續發展機遇,推動包容性增長。

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主會場韓國慶州和白國際會議中心。(來源:人民日報)
文章說,當今時代,全球經濟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一係列相互關聯的“衝擊”持續累積、不斷加劇,使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五大不確定性疊加:地緣政治衝突升級成為主要不穩定因素、全球供應鏈脆弱性凸顯、通脹與貨幣政策動蕩加劇全球復雜性、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構成結構性挑戰及技術競爭加劇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外交事務》雜志網站報道截圖
他強調,單邊行動已難以應對係統性風險,唯有通過國際合作構建資源、技術與物流互補網絡,才能增強整體韌性,將危機轉化為可持續增長機遇。當前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應摒棄“獨行快”,努力追求“眾行遠”。唯有通過持續多邊對話與合作破解難題,國際社會才能駕馭全球不確定性的風浪,邁向可持續與包容的繁榮之路。
多邊主義是當今國際秩序的基石,更是促進和平與發展的路徑。80年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係支撐了世界和平與發展,多邊主義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全球挑戰接踵而來,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日前刊文稱,當今世界高度互聯,任何國家都無法獨自應對全球性挑戰,建立規則框架、遏制氣候變化等都需國際合作,單邊行動只會使全球治理陷入困境。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報道截圖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以自身行動積極踐行多邊主義。韓國中央日報29日刊文寫道,當前,面對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亞太正站在邁向下一段“黃金三十年”的歷史路口。而中國堅持開放包容、聯動協同,通過增強產業鏈韌性、深化數字與綠色經濟合作、推進可持續發展,持續為區域繁榮貢獻智慧與力量。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指出,中國正通過國際調解組織、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等機構的設立以實際行動支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過程。這些機構建設呈現“因地制宜”、多城市多層級協同參與的特點,通過補充而非挑戰現有體係,獲得了聯合國、發展中國家及西方專家的認可。
(編譯:馬芮 審校:齊磊 韓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