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何以驅動產業升級(人民時評)
審視知識產權之于鄉村產業發展,其意義是雙重的:既是守護成果、明確權益的“壓艙石”,更是激發創新、提升價值的“催化劑”
一顆深山里的咖啡豆,為何能越過重洋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一顆小小的草莓,何以帶動一條融合發展的產業走廊?行走鄉間田疇,發現越來越多鄉野好物跳出“好東西賣不上好價錢”怪圈,助力當地發展。以前“貨難賣”,如今卻成“金名片”,“一粒種”“一顆果”成為發展驅動力,秘訣在產品品質里,更在“知識產權”這四個字中。
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中,知識產權正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它早已超越單純的法律文本概念,變為鄉親們的“金扁擔”。審視知識產權之于鄉村產業發展,其意義是雙重的:既是守護成果、明確權益的“壓艙石”,更是激發創新、提升價值的“催化劑”。
知識產權的作用,首先是“確權”。它用法律為鄉村產業的“家底”劃定清晰的邊界。最直觀的是地理標志這張“風土名片”。從“三亞芒果”到“柞水(黑)木耳”,地理標志的認證,無異于為一片土地的獨特產出蓋上“防偽戳”。它告訴市場,正宗的風味源于何處,從而將那些跟風模倣的“李鬼”擋在門外,讓真正的“好山好水”能夠理直氣壯地“出好物、賣好價”。這道“護城河”,守護的是一方水土的聲譽,更是千家萬戶的生計。
保障,同樣意味著對創新源頭的守護。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些“倣種子”對原品種進行簡單模倣修飾,任其在市場上流行,不僅擾亂競爭秩序,還會嚴重挫傷育種者的創新積極性。如今,從建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到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再到嚴厲打擊侵權行為,我們正為育種創新構建起全鏈條的保護體係。這種保護,守住的是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夯實的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的根基。
知識產權的價值,還在于它能激發一連串的“化學反應”,有力驅動鄉村產業提檔升級。
它催化了技術的迭代。以育種為例,在知識產權的創新激勵下,越來越多種子企業敢于、願意投入資源進行創新。過去育種靠人海戰術和經驗判斷,有了科技賦能,農業育種正從“看天吃飯”的經驗活,變成可預測、高效率的“精準工業”,催生出越來越多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突破性品種。這是知識產權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生動寫照。
它催化了價值的躍升。知識產權形成的品牌效應,能有效驅動產業鏈條的延伸。江蘇句容憑借“句容草莓”地理標志這塊金字招牌,跳出單純的種植業,打造出特色銷售走廊,聯動發展採摘旅遊、餐飲休閒,讓“一顆果”裂變出一條融合發展的產業鏈。這背後,是知識產權帶來的品牌溢價和產業想象力,它讓農業從“賣產品”升級為“賣風景、賣體驗、賣文化”,極大提升產業的附加值和發展空間。
它催化了資源的盤活。躺在資源庫里的種質,只是標本。喚醒沉睡的資源,讓其得到利用,才能充分發揮種質資源的優勢。前不久,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信息平臺上線,讓更多種質資源得以被查詢、被共享、被利用。這種在保護前提下的共享利用,既能打破“信息孤島”,讓育種專家們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更高水平的創新,也有助于讓更多寶貴的種質資源被“用起來”。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現代農業的發展,早已從靠體力上升到靠技術、靠創新。知識產權,正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它一頭連著農民的錢袋子,一頭連著國家的糧袋子。我們必須像用好土地一樣用好它,讓它在廣袤的田野上,結出更多發展的“黃金碩果”,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