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國際銳評堶中國開放新布局釋放全球發展新紅利

2025-10-27 09:08: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中國不僅通過長期規劃分享了‘中國之治’的經驗,也向世界表明,中國追求的是共同繁榮的現代化。”在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發布後,美中合作基金會執行主席約翰·米勒-懷特與《國際銳評》交流了看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並對“十五五”時期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專章部署,強調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國際媒體評價稱,這彰顯了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開放的承諾。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十四五”時期,從自貿試驗區增加至22個,到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從兩次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到服務業開放試點有序推進;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到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等國際平臺不斷“翻新”……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貨物貿易規模連續八年穩居全球第一;“十四五”以來累計吸收外資提前半年超過預期目標,對外投資穩居全球前三……事實證明,中國對外開放已成為對中國好、對世界好的大事業。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開放和共享。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全球面臨發展失衡和治理赤字。面對復雜國際形勢,中國堅持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轉化為全球共同發展的紅利,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大國擔當。

  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帶來的,首先是超大規模市場紅利。全會明確提出,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在國際社會看來,這有助于全球最具“成長性”的超大規模市場進一步敞開大門。中國現有14億多人口,未來十多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將超過8億,市場潛力巨大;而新質生產力的“磁場”,將讓中國大市場成為全球創新的試驗場、應用場、利潤場。路易達孚北亞區首席執行官陳嘉淵告訴《國際銳評》,公司近年來在華落地多個戰略項目,希望與中國“共成長”。

  如今,中國的開放不僅是商品和要素的流動,也是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開放。這種“制度性”紅利體現了中國開放的高水平。全會指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同時強調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這意味著中國將通過規則對接和標準互認,促進國際循環“軟聯通”。這將帶來“更少的限制、更多的機會和公平”。比如在貿易領域,通過減少技術性壁壘和制度成本,推動貿易更加便利化。

  對于外企來說,尤其關心未來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十五五”時期,中國將落實好“準入又準營”,營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隨著中國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擴大相關領域開放、全面落實國民待遇,外企將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不是外來客,而是一家人”。事實上,過去五年,中國新設外企24萬多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明顯增多,正是外企對中國市場投下的長期票。

  更重要的是,如果說過去中國的開放是“跟跑”,那麼現在則是要“領跑”。全會公報指出,要積極擴大自主開放。也就是說,兼顧中國之需與世界之盼,自主選擇開放的領域、節奏和方式。從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到積極擴大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再到開展各類先行先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呂越認為,中國立足于自身經濟大盤、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體現了從規則追隨者向引領者轉變的決心。

  不只如此。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給世界帶來的還有“治理”紅利。全會提出,維護多邊貿易體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這說明中國在做大經濟“蛋糕”的同時,還在積極推動構建一個更好的世界。中國始終強調,“一帶一路”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建設性參與APEC、金磚等多邊機制合作,推動國際經貿規則與時俱進、擴大全球南方話語權和代表性,中國正以自身開放促進共同開放、致力于讓每一個人共享發展成果。

  只有開放的中國,才會成為現代化的中國。事實表明,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眼下,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要開幕,海南自貿港即將迎來全島封關運作……一個與世界深度互動的中國,正為外界提供廣闊市場和強大動力源。就像國際社會所說,中國為世界經濟創造增量的關鍵,正在于它深刻而多維的“開放性”。

  (國際銳評評論員)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