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特稿|以團結與擔當謀劃亞太發展新篇章——寫在習近平主席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

2025-10-26 08:5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 題:以團結與擔當謀劃亞太發展新篇章——寫在習近平主席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

  新華社記者趙嫣 朱瑞卿 陸睿

  深秋時節,韓國慶州,這座曾見證東亞文明交流互鑒的千年古城,即將迎來中國貴賓。應韓國總統李在明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赴韓國慶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

  亞太經合組織是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在這一平臺上,習近平主席著眼亞太地區人民共同利益,發出開放合作、共同發展的時代強音,攜手各方應對變局、開新局,為推動地區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不斷作出中國貢獻。

  這是2024年12月31日在韓國慶州火車站前拍攝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宣傳標語。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

  中國視周邊為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致力于同包括韓國在內的周邊國家深化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此訪期間,習近平主席將同各方一道,共商區域繁榮發展大計,凝聚各方團結合作共識,回應時代呼喚,應對全球挑戰,共同謀劃亞太發展新篇章。

  凝聚共識 共繪亞太發展藍圖

  “亞太的成功源于我們始終致力于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源于我們始終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和開放的區域主義,源于我們始終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堅持互利共贏和相互成就。”2024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書面演講中,習近平主席這樣總結30多年來亞太合作的成功之道。

  今天的亞太,佔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佔世界經濟總量逾六成、貿易總量近一半,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板塊和主要增長引擎,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走在時代前列。

  2013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出席或主持歷次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立足區域發展大勢,凝聚各方共識,引領亞太合作向著正確方向前行。

  10月20日,在山東港口青島港,一艘貨輪在拖船輔助下停靠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俞方平攝)

  從強調牢固樹立亞太命運共同體意識,到倡導共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夥伴關係,從提出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到闡述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四項重點工作……習近平主席提出一係列中國主張,有力推動各方共同發展繁榮。

  在普惠包容的亞太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與亞太各國持續推進區域一體化和互聯互通。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最新發布的《2025年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一體化穩步推進,中國已成為區域一體化的關鍵驅動力。

  如今,中國是眾多亞太經濟體的主要貿易夥伴和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節點。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對亞太經合組織其他經濟體進出口同比增長2%,規模達到19.41萬億元,佔中國進出口總值的57.8%。鮮食水果、紡織服裝、電子元件、汽車零配件……貨流持續增長,品類不斷豐富,旺盛的貿易需求折射強勁的區域經濟活力。

  面對百年變局下地緣政治衝突延宕、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上升、全球經濟“碎片化”的嚴重衝擊,亞太經合組織面臨開放還是封閉、攜手還是“築牆”的重要抉擇。

  對此,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亞太發展靠的是開放包容、取長補短、互通有無,而不是對立對抗、以鄰為壑、‘小院高牆’。”“亞太繁榮發展的歷程表明,唯有合作才能發展,不合作是最大的風險,搞‘脫鉤斷鏈’對誰都沒好處。”“亞太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開放則興,封閉則衰。”

  從堅持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到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進程,再到全面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近年來,中國為構建開放型亞太經濟不斷注入中國力量。

  9月19日,在廣西南寧市舉辦的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一臺人形機器人表演“拳擊”,與觀眾互動。新華社記者 周汀鷺 攝

  在菲律賓“亞洲世紀”戰略研究所所長赫爾曼·勞雷爾看來,習近平主席總能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指明方向,為推動亞太地區發展注入信心與動力。

  泰國泰中“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倫·披差翁帕迪說,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多個理念和倡議已成為亞太經合組織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引擎,為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引,為建設一個和平、繁榮的亞太指明了前行方向。

  深化周邊友好 續寫中韓合作新篇

  “挂席浮滄海,長風萬里通。”韓國詩人崔致遠位于慶州的故居門前,矗立著刻有這句古詩的石碑。崔致遠曾在唐朝求學為官。2014年,習近平主席就任國家主席後首次訪問韓國期間,曾通過這一友好佳話,講述中韓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的故事。

  “作為全球和地區重要國家,中方願同韓方一道,堅守建交初心,堅定睦鄰友好方向,堅持互利共贏目標,共同推動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斷向前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6月4日,習近平主席致電韓國當選總統李在明,進一步為中韓關係的發展指明方向。不到一周後,習近平主席同李在明總統通電話,強調把牢雙邊關係大方向,確保中韓關係始終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

  9月30日,遊客在韓國龍仁的愛寶樂園觀看大熊貓樂寶。新華社發(全休相攝)

  韓國韓中城市友好協會會長權起植說,兩國元首保持戰略溝通,為韓中關係指明方向,為經貿、人文、安全等領域合作提供頂層設計。健康穩定的韓中關係超越雙邊范疇,對地區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並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動能。

  中韓是搬不走的近鄰。1992年建交以來,兩國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差異,積極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實現相互成就和共同發展。

  2015年,中韓自貿協定正式生效。2024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達3280.8億美元,增長5.6%,中國連續21年位居韓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韓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國。韓國食品擺上中國百姓餐桌,中國家用小電器在韓國家庭廣受青睞,經貿合作正不斷提升兩國民眾的生活品質,拓寬企業發展空間。

  “周末去上海”“帶爸媽去張家界”,中國對韓國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進一步激發韓國民眾的赴華旅遊熱情;《趙氏孤兒》《駱駝祥子》等中國經典劇目接連在韓國上演;韓國“90後”作家金草葉摘得華語科幻星雲獎翻譯作品金獎;“藝韻華章——中韓水墨作品展”先後在兩國舉辦……豐富多彩的中韓人文交流不斷拉近兩國民眾的心靈距離。前不久,韓國海警李宰碩為營救中國公民殉職。今年6月,中國湖南張家界司機肖波用生命守護了10余名韓國乘客的安全。中韓之間還有很多像這樣感人至深的故事,這些都見證和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

  2024年11月30日,來自韓國的遊客(右)在上海豫園商城與遊戲角色裝扮者合影。新華社發(謝鑫 攝)

  “好鄰居金不換”。習近平主席曾用這句諺語形容中國同韓國等鄰國的關係。中國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倡導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

  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的出訪活動均落筆周邊。在元首外交引領下,尊重各自發展道路、支持彼此核心利益、相互提供戰略支撐,日益成為中國同周邊國家關係的鮮明特徵。

  韓國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院長黃載皓說,習近平主席提出的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具有戰略遠見,為地區國家間發展關係指明方向。中國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所作的努力,不僅為亞太地區,也為世界的穩定與繁榮注入動力。

  越南銀行學院高級講師杜氏秋認為,中國的周邊外交理念主張以信任促安全,以合作促繁榮,反對地緣衝突和陣營對抗,契合亞太經合組織所秉持的包容發展精神,為亞太合作提供了思想指引。

  立足亞太 與世界分享中國機遇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塊莖始終長在根基位置。”習近平主席曾以“地瓜”為喻,形容中國與亞太地區國家攜手前進的決心,“同樣道理,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都將扎根亞太、建設亞太、造福亞太”。

  中國堅定以自身新發展為亞太各國提供新機遇,為世界經濟加快復蘇提供有力支撐。2021年至2024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5.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擘畫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國經濟穩定前行,為亞太和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圖為10月4日在江蘇省港口集團南京港龍潭港區拍攝的準備裝船出口的汽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楊素平攝)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院長阿列克謝·馬斯洛夫認為,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對整個亞太地區具有深遠影響,也是全球發展的驅動力。

  中國積極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與各方深化產業合作,推動亞太地區高質量發展,以技術創新助力世界綠色轉型。採用中國標準設計建造的印尼雅萬高鐵,人均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6.9克,成為中國與世界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生動縮影;多家中國新能源車企相繼在東南亞國家投資興業,帶動當地綠色產業升級,助力全球交通領域可持續轉型;中國推動與湄公河國家電網互通,優化跨區域能源配置,成為構建全球清潔能源合作的生動例證。

  在馬來西亞智庫區域策略研究所署理主席陳家興看來,中國正以開放、合作、共贏的姿態,把中國智慧和中國技術轉化為亞太地區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開放,堅持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注入動力。中國是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22個自貿試驗區布局覆蓋全國,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優化免簽入境和過境免簽政策,中國與馬來西亞等國開展“兩國雙園”合作……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制度型開放,通過中國大市場有力促進亞太區域一體化,為全球共同發展注入豐沛動能。

  這是2024年6月13日在馬來西亞彭亨州拍攝的馬中關丹產業園象徵基石。新華社記者 程一恆 攝

  “我堅信中國將繼續在亞太經濟合作中發揮主導和核心作用。”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李熙燮說,中國聚焦經濟創新和對外開放,不僅有利于實現自身增長目標,也有助于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經濟復蘇。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說,中國正通過四大全球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行動,推動全球和平穩定、發展繁榮,期待中國繼續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世界經濟正如我們身邊的太平洋,匯聚千流、連通四海,鑄就了浩瀚寬廣的胸懷,孕育了波濤澎湃的活力。”亞太經合組織因水結緣,開放合作,同舟共濟。作為2026年亞太經合組織東道主,中國將與各方一道,把準航向、乘風破浪,為推進世界共同繁榮、開創人類更加美好未來匯聚更大合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