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網評:打好秋收秋種主動戰,築牢糧食安全防線
10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今年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協同抓好糧食生產,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要強化底線思維,加強部門協作,再接再厲抓好秋收秋種,統籌做好種子、化肥等農資保供穩價。要充分發揮政策性收儲托底作用,支持市場化主體加大收購力度,切實保障農民收益。要用好農業救災資金,做好保險理賠,努力減輕農民因災損失。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資源,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雖說今年糧食生產將實現“二十二連豐”,但居安思危,始終要保持憂患意識,以豐收為新起點,以秋收秋種為契機,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豐收在望”轉化為“豐收在手”,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秋收秋種是糧食生產的關鍵環節,直接關係到下一年的糧食產量和質量。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化肥則是保障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基礎。為此要緊盯這一關鍵環節,強化部門協作機制。一方面,要強化農資市場監管,以“零容忍”的態度嚴打囤積居奇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市場監測體係,實時掌握農資價格動態和供需情況,確保供應鏈暢通無阻,避免農民因農資價格的異常波動而遭受利益損失。另一方面,加快良種研發與推廣的步伐,培育出更多耐旱、抗病的優良品種,提高農作物的抗逆性和產量潛力。秋收秋種不僅是農事操作,更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戰役,各部門應協同發力,構建農資保供、技術創新、災害應對的全方位保障網,為糧食豐收築牢根基。
政策性收購和市場化收購密切協同,防止“谷賤傷農”。在糧食市場出現價格大幅波動或供過于求的情況時,依法採取市場調控措施,通過政策性收儲,設定價格底線,牢牢穩住市場,防止糧食賤賣,保護好農民的利益。要支持市場化主體加大收購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糧食在不同地區、不同環節之間的快速流通,提高糧食流通效率,促進糧食產業的健康發展。政策性收儲保障了糧食市場的基本穩定,市場化收購則激發了市場活力,既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又要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既尊重市場規律又加強宏觀調控,實現二者優勢互補、協同發力,讓種糧農民有錢掙、不吃虧,實現生產糧食和增加收入齊頭並進,讓農民的“金扁擔”越挑越穩。
用好農業救災資金,做好保險理賠,努力減輕農民因災損失。農業生產面臨著自然災害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如洪澇、幹旱、臺風等,這些災害往往會給農民帶來巨大的損失。農業救災資金和保險理賠是農民抵禦風險的堅固盾牌,是他們免災避害的“保險箱”,幫助他們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修復受損的農業設施,盡快恢復農業生產。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資金管理和理賠機制,用好農業救災資金,做好保險理賠工作,確保資金使用透明、公正,理賠流程簡便、高效。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增強他們的風險意識和參保積極性,讓更多的農民能夠享受到這一保障。從而最大程度地減輕農民因災損失,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和農民的增收。
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秋收秋種工作的部署,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落實這一部署,需要多方合力,擔起責任,為築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添磚加瓦,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米袋子”和“菜籃子”。(鐘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