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治水之道悟協調發展(人民時評)
近期,兩則關于治水的報道引發關注:2025年黃河汛期調水調沙結束,從2002年至今的31次調水調沙,把超35億噸泥沙送入大海,黃河“地上懸河”態勢有效緩解;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830億立方米,為沿線48座大中型城市1.95億人送來“放心水”。
一個“調”字,氣象非凡。黃河調水調沙,水庫群以大流量水流衝刷河道,讓水沙關係更協調。南水北調,一張水網循環暢通,助力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全局性優化。不同的治水實踐,回答相同命題——如何將不平衡調整至平衡。
近年來,從江河間織水網,到一根“紅線”管用水,再到深入實施國家“江河戰略”……我們不斷調整水資源投入與產出、需求與供給、保護與利用等關係,努力配平“夏汛冬枯、北缺南豐”的不等式,致力于實現相對平衡。
總結治水之道,更能理解“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的治理之道。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實現從不平衡到平衡、不充分到充分,需要堅持係統思維、辯證思維,掌握協調發展的辯證法。
不平衡中有勢差,尊重規律順勢調。
治水,貴在摸清水勢、河勢、地勢,因勢利導。黃河調水調沙,找準水庫迎汛騰庫等時機,塑造可控“人工洪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借助地勢自流,節省建設運行成本。把握規律、順勢而為,事半功倍。
摸準規律,就能找到理清千頭萬緒的“線頭”。比如,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應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江蘇南通,紡織車間轉型為智能工廠;浙江紹興,一根絲線可“紡”成新一代人造血管、特種纜繩。處理好新與舊、破與立的關係,“嫁接”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也可發“新枝”。
不平衡中蘊潛能,立足全局精準調。
一水之變,激活區域發展“隱形優勢”。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抬高大運河水位,山東濟寧梁山港從一片水洼地變身“十字路口”,成為通江達海水運網的樞紐。河南漯河,南水北調優質水源寫進招商引資材料里,在好水潤澤下,食品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總規模超2500億元。
打開視野,不平衡不協調中有潛力。安徽用好戰略疊加優勢,成為長三角的“超級接口”。新疆立足歐亞大陸中心地帶,建設國際通道,西北內陸成為開放高地。“胡煥庸線”兩側,蘊藏產業梯度轉移空間、彎道超車機遇。轉換視角,立足“全域所需”補短板,釋放“一域所能”新潛力,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不平衡中育新機,化危為機辯證調。
治水促發展、興水惠民生,體現的是直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統一。曾經,“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一江碧水向東流的美景得以復現,綠色發展動能強勁。
無懼難題,打開發展新天地。很多時候,克服困難的過程,也是抓住機遇的過程。面對“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好,河北吃不飽”,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面對“城鄉二元結構”,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城鄉發展肩並肩。聚焦問題,迎難而上,集中攻堅,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十個指頭彈鋼琴”,定能奏響高質量發展的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