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的交匯點上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程接著一程的遠行。
過去這5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互動,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提出許多新的課題。中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將宏偉藍圖鐫刻成神州大地的生動實景,寫下徵程勢如虹、奮鬥正當時的壯麗史詩。
(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5年。這5年,中國經濟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擺在我們面前的,是經濟運行出現分化的巨大挑戰,是國內大循環存在卡點堵點的突出矛盾,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新舊動能轉換陣痛相互交織的現實難題。
同時,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黑天鵝”頻飛,“灰犀牛”亂撞,經濟全球化動力和阻力膠著,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威脅加劇。特別是個別國家濫施關稅、規則博弈日趨激烈、世紀疫情疊加經濟減速,世界經濟蒙上重重陰影。
風起潮涌,駛入高質量發展航道的中國經濟大船在把握時與勢、統籌穩與進中堅韌前行。
2012年至202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54萬億元增長到近135萬億元,年均增長6%。新時代的中國經濟,“穩”的基礎更扎實,“進”的動能更充沛,“新”的特質更鮮明。經濟結構質量更高,就業結構持續優化,民生福祉不斷增進,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重點領域改革搭建起四梁八柱,經濟領域一批改革舉措改善了市場競爭環境,拓展了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1.3%提升至17.1%,GDP年均增速接近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兩倍。新時代的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可靠的“動力源”與“穩定器”。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升至第10位,是10多年來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中國的全球軟實力排名第一次超過英國,從全球第三上升到第二。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日益成為廣泛的世界共識。
(二)
越是風急浪高、驚險顛簸,越需要把穩舵、定好向。這一屢被驗證的規律性啟示,在“十四五”的航程中再次發揮巨大威力。
關鍵時刻的關鍵抉擇,帶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以貫徹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對新發展理念的理解要不斷深化,舉措要更加精準務實,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面向“關鍵少數”的重要一課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求。
圍繞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從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入手,重點突破、全面布局,頂層設計更趨完善。
——以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塑競爭新優勢。
審時度勢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明確要求做強國內大循環,努力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衝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這是增強中國經濟韌性的治本之策。
立“顯規則”、破“潛規則”,以打通堵點卡點拓展發展空間,不斷優化統一大市場運行“軟環境”,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深厚潛力,主動戰略之舉夯實長遠發展之基。
——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新動能。
得益于科技創新“先手棋”的布局與推進,新質生產力在支撐我國高質量發展方面表現出巨大潛力。越是此時,越要保持冷靜理性。“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方法論,指明了方向與路徑。
把握好穩中求進的時度效,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分類指導,持續提升具體執行政策和措施的針對性、準確性,確保人員、資金等生產要素有效集中到關鍵方向,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增進發展動能之“強”。
——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從把高質量發展明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到強調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高質量發展成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
持續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
“我們要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既用好全球市場和資源發展自己,又推動世界共同發展。”在全球發展的十字路口,來自中國的聲音響亮而堅定。
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
“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發展前進的過程。”5年的新思想、新實踐,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落子布局的驅動力從何而來、“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的戰鬥力從何而來、中國人民更加團結的凝聚力從何而來。
(三)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在中國大地上生長出來的治國方略。將政府、市場和社會各方面力量有效動員起來,凝聚共識、激發合力,由此成為中國這個超大規模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戰略引擎。
“你們總是制定各種規劃,而且各種規劃總是能實現”“中國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和長期奮鬥的決心是西方國家所經常缺乏的”——外媒常從中國長期目標方面的巨大進展對比中西治理效能。
“十四五”這5年,我們接續推進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造強國戰略、擴大內需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國家安全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鞏固發展優勢,增強發展韌性。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我們把戰略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面對疫情帶來的大考、經濟波動帶來的挑戰,不斷創新調控方式、豐富調控工具、積累調控經驗,順勢應變,進取有為,精準把握和及時有效應對中國之變、世界之變、時代之變。
“十四五”這5年,世人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其突出特點在于,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堅持全國一盤棋的治理思維,以高水平統籌推進高效能治理。
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命脈,通過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通過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不斷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通過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打好防范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下好應對各種變數的先手棋,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統籌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
當傳統“物”的投資邊際收益遞減與“人”的投資乘數效應對比日益彰顯,投資重心就要追求民生性投資與生產性投資的均衡發展。今年以來,《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等一係列政策舉措陸續出臺,在“托底”與“托舉”中,將14億多人口的市場勢能轉化為經濟增長動能。
統籌全局與一域——
中國式現代化正在全面推進,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戰略定位。經濟大省勇挑大梁,創造性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築牢“大廈之基”、鍛強“看家本領”。其他地區因地制宜、各展所長、錯位發展,就會活力奔涌……
發展之廣闊宏大,唯有整體考量才能駕馭全局;改革之關聯耦合,唯有統籌協調才能協同推進。這道艱巨而繁重的時代課題,還將在未來的篤行實幹中給出有力答案。
“中國號”巨輪正行至新的一程——“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研究制定“十五五”規劃建議,為更精彩的“中國故事”謀篇布局,我們終將以“路雖遠,行則將至”的豪邁,打開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