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新觀察|從“草根”到“樹根” 一座小鎮的產業突圍
央廣網蘇州10月21日消息(記者呂倩媛)太湖之濱,一百多平方公里的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在2025年躋身“中國綜合競爭力百強鎮”。
今年1-8月,七都鎮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7.5%,連續18個月增速領跑全區。其中,光電新基建產值佔全區比重達64%,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分別佔據全區32%和30%的份額。硬核數據的背後,是一場由民營經濟主導的產業躍升。
“七都速度”催生“千畝千億”
七都,素有“中國光電纜之都”之稱。在這里,政府不僅是管理者,更是與企業並肩前行的服務者。
當地龍頭企業亨通集團對此感受頗深。2023年,其下屬亨通線纜科技有限公司的5G與工業連接通信項目開工在即,行政負責人倪騰已做好打審批持久戰的準備。然而,七都鎮政府的項目服務專班主動介入,將流程提前了一個多月。“就連項目建成後的驗收,也只用了一個月。”倪騰說。
“我們不等企業上門,而是選擇提前介入、全程代辦,將高效服務貫穿整個項目。”七都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金慶成表示。鎮政府牽頭,協同資規、建設、水電等多部門,把傳統的“串聯”審批變為高效的“並聯”。
亨通光電科技產業園(央廣網記者 呂倩媛 攝)
“七都速度”換來了企業的深度信任與持續投資。今年以來,亨通集團在七都的四個新項目密集投產,總投資超52億元,新增年產值預計超75億元。以亨通為核心的光電科技產業園,已形成一條“材料加工-產品制造-場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2024年,這個約1500畝的園區實現產值577.9億元,佔全鎮規上工業總產值的68.1%。
政府的“精準滴灌”式服務,與龍頭企業的創新發展,正在這里催生亨通“千畝千億”的產業高地。
技術“穿針”,政企“引線”
在七都,實驗室里的技術突破與生產線上的工藝升級之間,曾經存在的鴻溝正被快速彌合。
蘇州格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軌跡是一個縮影。隨著國內AI算力的崛起,數據中心廣泛建立,這家從“一根銅管”起步的企業,敏銳地捕捉到精準空調和儲能空調的市場機遇。“數據中心散熱需求正急劇增長,這是技術突破的新機遇,也是企業轉型的新賽道。”董事長宋正方表示,“我們在液冷技術上取得了突破,開啟了全產線的生產和運營。”
企業的創新意願,與政府的支持機制實現了有效對接。“政府深入企業了解技術需求,幫我們對接匹配的科研資源。”宋正方表示。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格林新材料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團隊建立深度合作,還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大學成立格林研究院,為空調控制係統、環境係統提供技術方案。
格林新材料生產車間(央廣網記者 呂倩媛 攝)
在新投入使用的智能化車間里,科學布局的生產線有序運轉,工人們忙著組裝即將出口的新型工業空調。“從代加工到自主設計,我們正在向自主品牌邁進。”車間的轟鳴聲中,宋正方提高了音量。
科研院所的創新資源與企業的實際需求,通過政府的精準對接,在生產線上結出了果實。
栽好“梧桐樹”,引來“資金活水”
留住人才,需要的不只是一間房,更是一個能讓人才扎根、成長的完整生態。
七都構建起多層次的人才服務保障體係,從解決“一張床”起步,全面推進集宿版、商住版、民宿版人才公寓建設。以隱讀人才公寓為例,不僅實現了“拎包入住”的高標準配置,配備電梯、獨立陽臺、齊全的家具家電,還提供24小時管家服務。2024年,該項目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約200萬元,實現了人才保障與集體經濟共贏。
不僅要解決“一張床”,七都還要打造“一個家”。廟港人才公寓由閒置建築改造,配備共享廚房、書吧、創業工位。此外,依托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開弦弓村的民宿版人才公寓正為專家學者與文旅從業者提供融入江村生活的特色場景。
江蘇凱倫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朱慶玉是受益者之一。“我來七都五年,政府幫我爭取了區、市乃至省級人才補貼,安排體檢綠色通道,組織馬拉松、聯誼活動……雖然有時候忙得沒法參加,但這種被重視的感覺,讓我願意留下來。”
資本生態也在同步構建。浦江源創投中心已成為路演、對接、孵化的樞紐。2022年以來,七都聯合成立2只基金,投資13個項目,總額1.7億元。今年與蘇州天使母基金簽約,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從初創到瞪羚,我們借助太湖風光辦路演,讓資本看見本土項目。”七都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鵬宇表示。
從原本籍籍無名的小鎮蛻變為千億工業強鎮,七都的民營經濟從“草根”長成了“樹根”。這種鼓足幹勁蹚出一條路來的精氣神,被七都人凝練為“真誠拼搏”的精神。
“我們將繼續發揚‘真誠拼搏’的精神。”七都鎮黨委書記夏國強表示,“一手做強產業筋骨,一手優化發展生態,讓創新的‘樹根’扎得更深,打造一個更具活力與魅力的現代化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