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堶“風雨兼程見彩虹” 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四五”時期,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邁出新步伐、躍上新臺階。這五年,中國經濟爬坡過坎,“風雨兼程見彩虹”。
經濟是國家發展的核心支柱,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這五年,中國發展得怎麼樣?經濟數據來說話。
“十四五”規劃對于經濟提出的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實際完成情況如何呢?
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元左右;過去4年,國民經濟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長速度。“十四五”增量有多可觀——預計超過35萬億,相當于再造一個長三角,也超過了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董煜:“十四五”規劃最後沒有直接提量化的指標,這是和當時的經濟形勢緊密相關的。在2020年末2021年初,當時全球經濟都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充滿了很大不確定性,而保持在合理區間恰好是保持了我們宏觀經濟治理的靈活性。雖然沒有直接提量化的指標,但是在每一個年份,在各項工作推進當中,各個領域、各方面心里都有一桿秤,按照什麼目標去努力實現當年的指標。
在“十三五”規劃末,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就已經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在如此大體量的基礎上,中國經濟在“十四五”時期,仍然保持著年均10萬億元的增長,這在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
董煜:體量越大,每前進一個百分點,甚至是前進0.1個百分點,那都意味著巨大的一個增量。我們依然在這個過程中去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依然保持了中高速的增長,這也跟中央對經濟整體布局的推進有特別緊密的關係。
讓14億多人奔向好日子,中國經濟向前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回顧這五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中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劉青:比如在經濟上,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全球以前有效的生產鏈、供應鏈不斷被打破。從政治上,地緣政治衝突頻發。從國內來看,改革發展任務也非常緊迫,要去反貧困、建小康、戰疫情、鬥洪峰等等。這樣來看,過去5年發展成就是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取得的。
盡管“十四五”規劃對于經濟增長並沒有硬性指標,但中國經濟仍然爬坡過坎,實現了一條令人振奮的上升曲線。答案就是披荊斬棘的勇氣和善用“高質量發展”這把金鑰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擴大內需既關係經濟穩定,也關係經濟安全,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之舉。
董煜:在當時“十四五”規劃前期謀劃的階段,總書記就提出了新發展格局,特別是把構建國內大循環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這是有充分前瞻性的。在外部環境面臨不確定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需要在消費和投資方面更多去發力,過去長期以來在消費市場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短板,這些本身就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問題之一。我們在“十四五”規劃之初就下定決心去解決這些問題,中央在當時布置內需工作的時候有充分針對性。
消費作為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十四五”時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60%左右。那麼,消費的潛力是如何加速釋放、形成強勁動能的呢?
首先,就是消費品的以舊換新。
前不久,今年第四批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690億元已下達。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帶動市場產銷兩旺,正是擴內需政策落地顯效的一個縮影。而“十四五”時期的“以舊換新”,並不是簡單的產品交換,而是以更高標準、更高質量的產品來滿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郭麗岩:大規模的設備更新和消費品的大規模換新不光是短期穩增長,還有錨定中長期,加速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更高標準引領企業向以質取勝方向發展,這一係列長短結合的目標。
在分析“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時,我們還觀察到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十四五”期間,我國服務消費進入快速增長階段,2020年至2024年,我國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年均增長9.6%。
郭麗岩:當前我國人均GDP的水平已經超過了1.3萬美元,在這個階段居民家庭對于服務消費的訴求和意願明顯擴大。“十四五”我們在更好滿足民生需求、更好解決民生所期盼的同時,找到了更多服務消費相關的新增長點,為穩定需求對增長的支撐、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都找到了更多新動能、新引擎。
經濟要發展,還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開放、共享,這也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然而,這幾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在更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實現發展,擴大開放難度增大、要求更高,外貿首當其衝。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十四五”期間,我國外貿在全球變局中逆勢上揚,頂住壓力、穩中提質。中國貨物貿易規模連續跨過5萬億美元、6萬億美元兩個臺階,穩居全球第一。
那麼,我國進出口貿易為何能保持向上向好勢頭?我們先來看一組案例:
在靖江新揚子造船的碼頭,可以看到多艘新建造的高科技船舶已經基本完成,正在進行海試準備。現在,中國制造的船舶不僅數量多噸位大,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受到海外熱捧。
在浙江義烏,人工智能賦能的新產品正成為義烏國際商貿城海外採購商的“新寵”。
我國外貿韌性和抗衝擊能力顯著提升的原因,仍然是高質量發展。我國貨物貿易不斷優化升級,出口產品中,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越來越多。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王雪坤:2020年到2024年,我國出口額由2.6萬億美元增加到3.6萬億美元,增量達到1萬億美元,其間我國積極妥善應對經貿摩擦,外貿發展頂住了一波又一波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衝擊,貿易規模在高位保持穩定增長,展現了我國外貿強大的抗壓能力和發展韌性。
無論是內需還是外貿,“中國制造”科技含量更高,這是“十四五”期間的突出特點,這背後離不開持續創新的理念。
“十四五”規劃提出: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于“十三五”時期。實際完成情況如何呢?
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
郭麗岩:“十四五”以來,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比“十三五”有明顯擴大,有力支撐了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新技術、新產品突破突圍,帶動產業生態構建,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加速向產業創新轉換。
“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50萬家……創新,不僅是我們抵禦外部風險挑戰的底氣,更是我國前行的必由之路。
董煜:我們已經到了高質量發展階段,不管外界打不打壓我們,我們都要去加大自主科技研發力度,加大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力度,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力度,真正走出一條中國自己大國創新發展的道路。
在“十四五”期間,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我國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傳統產業是我國制造業的主體,實現傳統產業更高更快發展,也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工作。
位于山東濱州的一家紡織企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過去五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通過科技創新、智改數轉、綠色低碳三管齊下,企業實現了從傳統紡織向健康紡織的轉型,含新量、含智量、含金量越來越高。
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新興產業加速“領跑”,未來產業加力“生根”。技術創新多點開花,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燃劑”。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各項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
這五年,爬坡過坎,風雨兼程,底盤穩固,韌性增強。一路走來,人們的判斷更清晰、共識更堅定。隨著“十四五”圓滿收官,“十五五”即將接續開啟,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前進目標,中國經濟一定會乘風破浪,不斷實現新的更大突破。
編輯堶范鶴齡 吳睿攝像堶徐鵬 梁黎明 黃成策劃堶余仁山剪輯堶苗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