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送貨為何這麼快(經濟新方位)
“怎麼把孩子生日給忘了?”剛加完班的上海市民袁先生一陣懊惱:早上還答應孩子有驚喜,現在去商場已經來不及。他趕緊打開手機上的外賣軟件,輸入“兒童自行車”,家附近一家門店顯示有貨,最快1小時送達。幾分鐘內完成下單,袁先生到家時,騎手已將自行車送上門。
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常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前8月,即時零售交易額實現兩位數增長。
什麼是即時零售?這種新業態為何能發展起來?“買萬物”即時達是如何實現的?對消費者有何影響?近日,記者採訪了相關平臺、商家、消費者和專家。
什麼是即時零售?
從“來不及買”到“即買即用”
小病小痛沒有藥品、臨時出差需要一次性用具、在河邊釣魚發現餌料用光……這些突發需求常常困擾消費者。如今,打開手機,附近的門店、倉庫和騎手就能將需求穩穩“接住”,及時供給。
商務部等七部門去年聯合印發的《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提出,推廣線上線下融合的即時零售,探索“店倉一體”“預售+集採集配”等新模式。
消費者在線上平臺下單商品,附近的門店或倉庫發貨,通常一小時內由騎手送達,這種新的消費方式就是即時零售。比傳統電商送達速度快很多,也不僅是外賣的升級版,即時零售是一種“萬物”皆可即買即送即用的新零售模式。
為什麼即時零售越來越普遍?一方面,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購物變得碎片化,不再囤貨、缺什麼就買什麼成為日常,消費者從計劃型購物向即時購買轉變。有行業調研顯示,超過50%的95後希望在購物當天就能收貨,並願意為快速支付更高的配送費用。
另一方面,平臺、門店、騎手等越來越能“打配合”:平臺更懂用戶習慣,借助大數據算法,精準推送;門店更“聰明”,數字化打通貨架和庫存,精準調配商品;騎手網絡更密集,能迅速響應訂單。共同努力下,“一小時送達”不再困難。
對行業來說,這也是一片快速增長的藍海。今年以來,淘寶閃購訂單迅速增長,8月日訂單峰值達1.2億單、周日均訂單量達8000萬單;京東秒送有超60萬家實體門店提供即時零售服務,已覆蓋2600多個區縣;國慶、中秋假期,美團閃購上超500個零售品牌實現翻倍增長……各平臺瞄準新賽道,讓即時零售成為城市生活的新日常。
怎樣送得快?
倉更近、響應快,一小時送達成日常
袁先生事後很驚訝:購買自行車的門店就在家附近,“怎麼之前沒見過?”
跟隨平臺上的地址引導,記者來到上海楊浦區一間不起眼的小店。還沒進門,就看到騎手進進出出;走進店里,貨架密集,商品琳瑯滿目,店內係統語音不斷播報新訂單,店員一邊接單一邊揀貨,手腳不停。店鋪雖對外開放,也有零星顧客上門,但最主要的消費者其實“在手機里”。周五下午3時,記者看到店員正在拿取成堆的彩帶、氣球等聚會用品,這是來自附近小區的訂單。
這家名叫小柴購生活超市的店鋪,屬于一個閃電倉連鎖品牌。門店負責人陳彬彬此前曾經營過便利店、百貨店,零售經驗豐富。他敏銳察覺到即時零售的增長潛力,今年果斷轉型入局。
“我們選址不只是看哪里人多。”陳彬彬介紹,公司會先通過熱力圖篩選出城市中即時零售的空白點,比如在一、二線城市通常每10萬到15萬人布一個點位,再派專員和店主一起實地看鋪、做判斷。他選定的這家門店面積約290平方米,可容納近萬種商品;同時,店門正對馬路,方便卡車卸貨、騎手取貨。“地下或二樓店鋪租金更低,但這里貨能進、單能出、效率高、走單快。”陳彬彬說,開業5個月,日單量已經從幾十單漲到700多單,日營業額近2萬元。
即時零售催生出閃電倉這一新型店鋪,不靠客流、不做展示,卻能覆蓋周邊3至5公里的各種商品需求,兼具社區倉庫和即時履約雙重功能。陳彬彬這樣的創業者,正在城市里織出密集的閃電倉網絡。比如,美團已聯合各類零售商和品牌商在各地建設閃電倉超5萬家。
“哪個倉離用戶最近、當前是否有庫存、周邊有無空閒騎手,平臺係統都會在幾秒鐘內迅速判斷並發出指令,讓每一單都能以最短路徑送出,最大限度減少配送時間。”美團研究院研究員王凱說,倉開得密,不代表速度快,用戶下單後,平臺調度和騎手響應效率也很關鍵。
即時配送需要龐大的算力資源和地面團隊支撐。美團通過前置倉提高配送效率;蜂鳥即配通過人工智能升級騎手調度體係,合單順路率一年內提升85.7%。從倉儲布點到係統調度,再到騎手完成“最後一公里”,各環節緊密配合才能讓即買即送成為可能。
“過去人要走進店里找東西,現在變成東西主動上門找到人。看似簡單的變化,零售邏輯已經重塑。”王凱說。
商品從哪來?
品類全、調度準,供給端正在變“聰明”
一輛自行車、一臺筆記本電腦、一件襯衫……這些過去傳統電商才有的商品,如今也進入了即時零售。這背後,是供給端的全面升級。
“店里備有上萬種商品,均由平臺統一管理、調度,結合商圈特徵、周邊人群畫像和購買行為動態更新。”陳彬彬說,平臺也會根據實時銷售數據和節假日情況動態調整商品品類,比如在暑期,店里會多備驅蚊、防曬、降溫類產品;開學前,文具、U盤和書包成為主力。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補貨機制,也被越來越多品牌門店接納。“即時零售讓傳統品牌門店發現了新的需求,不是按周、按月的銷售趨勢,而是小時級的社區即時市場。”淘寶閃購零售負責人胡秋根說。比如,一家運動品牌在增加即時零售業務後發現,雨天早高峰後,周邊用戶下單最多的竟是快幹襪,這類並非門店重點陳列的商品,線上轉化效率卻很高;一家美妝集合店的後臺數據顯示,晚上9點至11點,下單最多的是急救型面膜和卸妝濕巾,這讓門店調整了非高峰時段的庫存結構。即時零售拓展了周邊5公里的訂單,承接了更多場景的需求,為品牌生意帶來增量——8月,近500個品牌在淘寶閃購成交額破百萬元。
服飾、數碼品類也在悄然接入:童裝、貼身衣物、床品等商品尤其受到即時零售用戶的歡迎。位于上海近鐵城市廣場的京東之家接入京東秒送後,線上訂單量持續增長。“有用戶晚上下單設備,第二天一早就要帶去出差。”門店經理說。
供需更近更快地聯係起來,使商家更關注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什麼時候需要什麼、需要多少、能不能及時送到。即時零售帶來的不只是一種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更是亟待挖掘的增長潛力和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