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青年與世界中國學的未來:共建共享、深度譯介、溫故知新、個體敘事

2025-10-16 09:54: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分論壇五“青年與世界中國學的未來”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論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與北京語言大學分別主辦A、B兩個分會場,圍繞共建共享學術渠道、數智時代的國際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和全球南方國家的文化外交和藝術交流三大主題展開深入交流。

  A會場:期刊聯盟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體係

  A分會場上,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世界中國學研究期刊聯盟”正式發起成立。該聯盟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學》期刊提議,旨在凝聚全球中國學期刊力量,整合學術資源,推動共建共享,以促進中國學研究的繁榮與文明交流互鑒。聯盟倡議迅速得到海內外學者的廣泛響應。作為創刊三十年的《國際漢學》名譽主編,張西平教授指出,聯盟旨在成為連接全球中國學者的“學術渠道”,推動世界中國學加速發展。新創會刊《中國學》主編沈桂龍教授強調,聯盟的成立是對當前學術評價體係仍由西方主導的重要回應,是中國學界增強國際話語權的關鍵舉措。

  B會場:青年之聲推動中國學走向未來

  B分會場匯聚了來自五大洲13國的22位外籍專家,與中國11所高校等機構的13位專家,面對面探究青年與世界中國學的新未來、新方向。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世界漢學中心主任徐寶鋒在開場主持中特別強調,在當前全球“中國熱”持續升溫的背景下,盡管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人數日益增多,但能潛心學術、立志成為漢學家的青年才俊卻“升中有降”。面對這個“碎片化與相對浮躁的時代”,本次論壇的召開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它旨在鼓勵更多青年才俊沉潛于中國與世界的學問之中,為彌補世界漢學青年人才短板貢獻高校力量。

  北京語言大學黨委副書記魏暉在開幕致辭中指出,世界漢學與中國學是“活著的學問”,不是凝固的歷史陳跡,而是隨時代涌動的思想源泉。他強調,新時代呼喚“新漢學”,北京語言大學作為中國唯一設有“世界漢學與中國學”專業的高校,正通過“世界漢學中心”“漢學家理事會”等平臺,構建全球漢學學術共同體,推動文明互鑒。

  在主旨演講環節,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國文化研究》主編韓經太先生提出“感悟詩意中國之青春氣象”,強調從審美與情感維度理解中國;關西大學榮休教授內田慶市則從“域外漢語資料的多視角研究”出發,揭示“域外漢語資料”對中國學研究的價值;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翻譯中心主任、教授,蒙中友好協會副會長其米德策耶探討“四大全球倡議”的內在邏輯,指出中國理念對全球治理的啟示;美國威廉瑪麗大學現代語言與文學係教授魏美玲則以1950–1960年代中國與亞非拉的舞蹈交流為例,提出“舞蹈交流”作為第三世界團結的實踐形式。

  在青年學者沙龍與圓桌座談中,多位青年學人圍繞“數智時代的國際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全球南方國家的文化外交和藝術交流”兩大議題分享了他們的觀察與思考: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歷史係副教授張仲思指出,西方年輕人正通過抖音等新媒體接觸中國,但往往停留在表層體驗。他觀察到,美國學生因實用主義傾向與AI翻譯工具的普及,對中文學習的興趣有所下降,而這恰恰阻礙了他們深入理解中國文化中的智慧與思想體係。

  真正的中國學研究必須深入文明的內核,以便更好地“溫故知新”。意大利米蘭大學博士生、自由譯者喬影以《黑神話:悟空》為例,闡釋“中華性”是一個不斷被青年參與建構的動態過程。他指出,遊戲中65%的玩家年齡在30歲以下,他們不僅消費內容,更通過二次創作、影評、數據分析等方式參與文化記憶的再生產。他認為,該遊戲之所以能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有效媒介,正是因為它根植于《西遊記》等經典文本所積淀的“文化資本”,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當代轉化。正如意大利威尼斯大學校長李集雅所言:“若想討論創新,必須從我們的歷史與文化出發。”

  在學術交流之外,多位青年學者強調了非官方的個體敘事展示一個真實、多元、有溫度的中國。種種案例共同說明,民間的、藝術的、個體的交流,往往是國家間文化認知與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石。

  世界中國學的未來,不在于單向的知識輸出,而在于雙向的文明對話;不在于符號的淺層傳播,而在于文化的深度譯介;不止步于宏大敘事,還在于民間的細微連接。唯有跨越屏幕與國界,從語言與傳統中創新,聚焦真實個體,才能看見由無數聲音構成的中國。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