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進則退,慢進亦退”(思想縱橫)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機遇總垂青奮進者。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明“不進則退”的道理,強調“當今世界,信息化發展很快,不進則退,慢進亦退”“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不進則退,慢進亦退”,既體現對前路絕非坦途的科學研判,也包含對發展進程中逆水行舟客觀規律的深刻揭示。
奮鬥關乎發展存續,擔當決定發展位勢。無論是在個體實現生命價值的成長之路上,還是在一個國家實現富強的漫漫徵途上,“不進則退,慢進亦退”都激勵著每一位奮進者校準坐標、勇毅前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中的這句話,將天地運行不止的自然規律與君子修身立業的價值追求相貫通,揭示出“進”是事物存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鄧析子》中言明“不進則退,不喜則憂,不得則亡,此世人之常”,宋代《朱子語類》中說“凡人不進則退也”。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在人類文明長河中賡續5000多年而綿延不絕,密碼正在于中華民族對“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的深刻認知,以及融入血脈的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與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紛紛加大戰略投入,意圖搶佔科技制高點,對技術、人才、標準和規則的競爭空前激烈。在這場全球競爭與時代大考中,唯有堅定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加快科技突破以賦能產業升級,深化改革開放以激活發展動力,才能把握發展先機、贏得競爭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到推動高質量發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再到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拓展發展新空間新機遇……一係列重大政策和戰略的落地,正是我們以“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緊迫感、使命感、行動力破局制勝的生動體現。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實現,離不開每一名黨員幹部以“進”的姿態主動擔當。“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不僅僅是個人的成長命題,更是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為國家發展擔當盡責的必然要求。數智時代,知識迭代周期不斷縮短,若固守既有能力體係,不願學習新技能、接納新思維,就會在競爭中落後。只有跟上時代發展節奏,才能在各自領域創造價值,既為自身發展築牢根基,也為國家發展積蓄力量。若在工作中滿足于完成任務而非追求卓越,在責任面前選擇“躺平”、推卸而非主動擔當,看似個人的“小懈怠”,最終會演變成影響國家發展的“大阻力”。身處變革時代,面對復雜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要以本領恐慌的緊迫感、危機感倒逼自己提升能力,結合工作需要,做到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面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主動擁抱時代變化,在了解和熟悉新技術過程中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契機、找到破解改革發展難題的新辦法。
“不進則退,慢進亦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取精神的深刻詮釋,是在人類文明發展道路上被無數實踐印證的客觀規律,更體現我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葆有的昂揚精神。我們的建設發展沒有“中場休息”,更容不得踟躕不前或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唯有時刻以爭先者的姿態擊水中流,以擔當者的自覺拼搏進取,方能推動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在時代舞臺上創造新的發展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