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 | 把青春寫進太湖的清波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河海大學舉辦,一艘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生態航母”——“太湖之光”亮相,展示了無錫水利治理和生態修復領域的科技成果。無錫太湖流域在數字化賦能下,治理進入科學係統化、技術智能化的新階段。在這片生機盎然的綠水青山間,無錫以實踐守護生態底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治湖理念,探索出一套係統化、精細化的治湖路徑。在這一係列治理實踐中,“太湖之光”應運而生,成為太湖流域科學治水的重要支撐。
“太湖之光”因其獨特功能,被形象地稱作“超級搓澡工”,是由中交天航局自主研發設計、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創生態清淤綠色智能一體化清淤平臺。今年8月15日,在江蘇無錫太湖水域全面投入使用後,每天可處理8000立方米太湖淤泥,既能凈化水質,也實現“治泥凈水”同步推進。平臺具備高效化、模塊化、智能化和余水處理等特點,從單一作業到係統治理都有極強的靈活性。它既可獨立作戰,也可與“太湖之星”協同運行,形成更強大的治水合力,為太湖流域生態治理提供堅實支撐。
“這不僅是船,更是一代治水人的青春答卷。”在活動現場,“太湖之光”總工程師、河海大學1978級校友顧明分享了太湖之光的故事。他介紹說:“處理後的尾水能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可直接排入湖,只需要一鍵操控,就能實現全自動化作業,水質達到國家標準,真正做到了綠色治水、生態修復兩不誤。”這種科技創新,不僅彰顯了我國在水利治理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也展現了守護綠水青山的堅定信念。
太湖之上,“太湖之光”實現了從挖泥、篩分到脫水、回水的全流程閉環,不僅解決了二次污染問題,也讓淤泥變廢為寶。從2007年的藍藻危機,到近年來創下30年來最佳水質,太湖的巨變正是科技力量與治理實踐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在太湖水域的工作中,青年工程師們正用專業和科技守護太湖的一灣清澈。工程師辛永濤介紹道:“船的設計更加適合太湖清淤——面廣、點多、清淤量大,實現零土地佔用、零二次污染。‘太湖之光’不僅是一艘船,更是科技創新在水域治理中的范本。而環境改善,是對每一份努力最直接的回應。”
海鷗翩翩,綠意盎然。從“太湖之星”到“太湖之光”,無錫正以一個個生動實踐印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快太湖治理步伐。在這項龐大工程背後,是團隊間的默契協作,凝聚著青年工程師的匠心與擔當,他們將青春融入太湖清波,共同守護一湖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