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先進農機幫忙 爭分奪秒推進秋收

2025-10-14 22:47: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當前秋收季,我國部分地區遭遇降雨天氣,各地積極規避降雨時段、搶抓晴好窗口推進搶收搶種。在未降雨地區,大型先進農機裝備與無人化作業模式高效運轉,全力保障秋收進度與效率。

  面對降雨影響,各地依托先進農機裝備靈活調整作業節奏,在晴好時段集中推進秋收。在黑龍江北安市,當地合作社利用智能收獲機結合北鬥衛星定位係統,開展大豆精準收割作業,作業測量誤差控制在2.5厘米以內,農機手通過駕駛室操作面板即可實時掌握收割機作業情況,實現省工、省時、省力的高效收割;遇到降雨時則提前做好農機防護,雨停後迅速恢復作業,減少天氣對進度的影響。

   北安市宇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王藝鑫:合作社現在所使用的農機裝備都是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收獲玉米時可以進行自動對行,收獲大豆、小麥這種無需對行的作物,可以減少重收和漏收。

  在未受降雨影響的新疆塔城,多種新型農機設備持續投入秋收秋種作業現場。這款我國最大馬力混聯式混合動力拖拉機,每小時可犁地38.5畝,每畝作業油耗不到1升,相比傳統設備油耗降低25%至35%,經濟效益顯著提升。原本需5天完成的任務,現在不到4天即可完成,為後續天氣變化預留緩衝時間。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會長 趙剡水:新型農機和大型化農機出現,使得秋收效率非常高。比如說,可以變量施肥,然後播種和澆水,農藥使用量能減少15%,資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農業無人化作業模式也成為應對天氣、保障秋收的重要助力。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指導,在國內啟動無人農業作業實驗。實驗以推廣智能農機裝備應用為核心,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近年來,全國已形成覆蓋14種主要作物、三類地形、三種土質的40個實驗區,總面積達到90萬畝;在搶收階段,無人農機可快速調配、連續作業,減少天氣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

   國家無人農業作業試驗負責人 龐春霖:在作業過程中,根據抽樣統計,生產效率提升約25%,土地利用率提高5%到10%,能耗下降約20%,實現了農業生產提質降本增效的目標。

  國家無人農業作業試驗負責人同時表示,2025年全年新增的無人農業作業面積預計約3億畝,無人農業作業和智能農機的耕地覆蓋面積呈指數級增長,以智能農機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無人化、電動化農機應用場景不斷擴大

  “十四五”期間,我國無人化和電動化農機裝備發展迅猛,新技術、新產品廣泛應用于農業作業。

  記者從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了解到,“十四五”期間,無人化農機產業已經在全國各地全面鋪開。江蘇省已建成超過280個無人化農場,黑龍江省計劃建設20個萬畝級無人化農場。智能農機和5G、物聯網技術結合,使無人化農場建設快速推進,應用場景不斷擴大。

  此外,“十四五”期間,電動化農機也取得顯著成效。記者了解到,50馬力以下純電農機已經完全商品化,大型農機混合動力技術解決了純電續航不足的問題,部分產品已在田間試驗或小批量生產。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會長 趙剡水:因為有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溢出,電池電機電控已經有存量。“十四五”期間,大家在農機電動化方面成效非常大。

  (總臺央視記者 朱江 羅宏進 北安融媒)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