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競相打卡 中國好感度持續攀升
有沒有發現,來中國直播的“洋網紅”越來越多了。
從甲亢哥用鏡頭展示了中國真實、很現代和充滿活力的形象,到無語哥身穿中式服裝現身故宮,與觀眾熱情互動……
億萬外國網民通過這些鏡頭,看到了一個現代、友善、和平、進步、安全的中國,“中國變酷了”的印象被越來越多全球網友所認同。
這些面對面的“草根敘事”,以其無可替代的真實性,擊穿了西方媒體長期構建的信息繭房。
耳聞不如一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正在瘋狂涌入中國。
韓國年輕人打飛的到中國過周末;泰國中產擠爆了重慶;歐洲背包客拿著小紅書攻略穿梭于成都寬窄巷子……
數據也印證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2025年上半年,外國人入出境數量達到3805.3萬人次,同比上升30.2% 。
隨著西方暗黑濾鏡的失效,世界正看見一個真實而立體的中國,開放、包容、現代化的中國越發深入人心。
中國之“酷”,酷在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洋網紅”鏡頭里,既有故宮的紅牆黃瓦,也有陸家嘴的摩天大樓;既有千年古寺的裊裊香火,也有科技館里的智能機器人。這種跨越時空的和諧共生,展現了一個文明古國的現代轉型。
中國之“酷”,酷在創新讓中國有科技感、未來感。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以《中國是如何變“酷”的》為題發表評論文章說,從人工智能大模型、電動汽車、無人機到原創遊戲,創新是中國變“酷”的關鍵所在。以DeepSeek和電動汽車等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技術層面展現出中國強大的持續創新能力。在文化領域,以《黑神話:悟空》、Labubu等為代表的文娛產品同樣贏得了國際認可。
中國之“酷”,更酷在開放包容的文化自信。優化簽證政策在國際上掀起“China Travel(中國遊)”熱潮,從西安城牆下的漢服體驗,到上海街頭中外青年共同跳起廣場舞;從景德鎮陶藝工坊里專注拉坯的歐美留學生,到《三體》在全球書店佔據C位。這些生動場景正在重塑世界對中國的認知,文化上的從容,展現了一個崛起大國的精神氣質。
“中國變酷了”,本質上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
如,沒有基礎設施的完善,就沒有出行便利的體驗;沒有科技創新的突破,就沒有智能生活的驚嘆;沒有社會治理的進步,就沒有安全環境的認同。
多項國際民調顯示,中國的全球好感度不斷上升。2025年6月,美國Axios新聞網援引美國晨間咨詢公司一項調查稱,截至5月底,中國的全球凈好感度(即對某國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減去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為8.8,而美國則為-1.5,中國的全球好感度超越美國。
當前,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向世界展開。
正如多位“洋網紅”所言,“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沒有跟傳統割裂,而是在創新中不斷包容融合。”“這是一個改革永不停歇、現代化日益推進的國家。”
可以預見的是,正在研究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必將繼續擘畫中國式現代化新圖景,向世界傳遞中國的信心和力量,展現中國高質量發展、包容性發展的確定性。
“中國變酷了”,不僅在于它有什麼,更在于它是什麼。一個現代、友善、和平、進步、安全的中國,本身就是最酷的存在。
這種“酷”的認知,正隨著每一次直播、每一次互動、每一次面對面交流,在全球年輕人的心中生根發芽。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