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高棣民:再次來上海,我就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2025-10-14 22:47: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字號

  “我以為自己對上海已相當了解,但這一次來上海,我才明白什麼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正在上海舉辦。開幕式主論壇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係榮休教授高棣民,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分享自己對中國變化的驚訝。

  高棣民。主辦方供圖

  1979年,高棣民曾作為首批由政府資助並派遣的美國學生代表團成員,在上海復旦大學度過了一年時光。學習之余,他喜歡在上海街頭散步,被上海的石庫門、里弄和老建築深深吸引。此後,他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間,見證了中國與上海的變化,也自以為對上海已相當了解。

  “周日晚上,當我從浦東機場驅車進入市區時,我真切地感覺自己就像《紅樓夢》里的劉姥姥——一個在宏偉府邸中完全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的鄉下人。”高棣民說。

  高棣民是在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後不久來到中國的。那次全會將黨的重心轉向搞活經濟和對外開放,以實現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在他接觸的來自各行各業的人中,不少人當時對這項政策能否成功非常懷疑,高棣民當時也不例外。然而,在此後高棣民一次次中國行中,他發現自己錯了。

  “浦東就是最好的例證。”高棣民說。1980年,朋友邀請他去位于浦東鄉下的母親家做客赴宴。“當時,我們需要先乘公交車到黃浦江輪渡碼頭,然後換乘公交車進入鄉下,再步行很長一段路才到。”高棣民回憶,“那時,浦東沒有高樓大廈,當然更沒有摩天大樓、地鐵、高速公路、磁懸浮列車或國際機場。如今,全世界都知道,浦東是地球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科技最先進的地區之一,並且它仍在不斷變化。”

  “如今,世界他國家紛紛派出規劃師、技術員、經濟學家、工程師等來到中國考察,這也加深著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認識中國。”高棣民說。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