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專訪北外教授張西平:在歷史和當代結合中研究中國|世界中國學大會

2025-10-14 16:13: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在滬召開。在全球化浪潮遭遇逆流,“文明衝突”的論調時有耳聞的今天,我們應當如何定位中國?中華文化如何創新性地“走出去”?

  解放日報·上觀記者近日與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國際漢學》主編張西平對話。數十年來,他的目光始終聚焦于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在他看來,那段“中學西傳”史不僅是理解“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連續性的關鍵鑰匙,更是一面映照文明互鑒本質的珍貴古鏡。

  理解中國,當代要看、歷史也要看

  記者:本屆世界中國學大會的主題是“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您數十年的研究聚焦于1500-1800年間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漢學史。在您看來,我們今天為何尤其需要從這種長時段的文明交流史視角來理解中國?對于當代中國有何借鑒意義?

  張西平:中國用40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200年的發展歷程,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中國還是唯一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大國,我們的文化傳統有別于很多國家,因此理解中國,當代要看、歷史也要看。如果只看當代中國,你沒法真正理解中國的現狀。

  中國有很多特殊性,多民族是個特殊性。西方國家基本上是一個民族就是一個國家。而中國是多民族,和別人不一樣,我們要從中國歷史的角度講述特殊性。比如,中國古代為什麼是中央集權制而不是聯邦制,它有自身的合理性。在長期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經濟的互補、人員的流動形成了中國的大一統制度,這是中國有特殊性的一面。

  中國也有普遍性的一面,比如中國儒家思想的集體主義,強調個人的獨立性與集體主義之間的關係,具有普遍價值。中華民族還有一個特別好的優點——文化的“和而不同”。長城內外是故鄉,我們不斷在融合,沒有侵略過任何國家,而且在這過程中吸收了道教、佛教,處理不同的宗教,採取的基本上是和而不同的態度,這就是文明互鑒,是從中國歷史和而不同的傳統孕育而出的。中華文明是幾千年形成的,所以要了解中國,一定要將歷史中國和當代中國結合起來。

  而且,只有從長時段的視角出發,才能展現中國和世界的關係。“絲綢之路”就是從歷史文明的交流脈絡中去理解中國和世界的關係。西方真正開始理解我們的精神世界是從1500年開始的,1500-1800年是中國和歐洲共同的世界遺產。在全球史上來說,這300年是唯一一次兩大文明相遇,沒有發生戰爭,其他的都大量是殖民形式,所以這是全球化歷史中人類可以借鑒的歷史經驗。

  走出西方中心主義,建立自主的中國學知識體係

  記者:您的重要著作《儒學西傳歐洲研究導論》詳細梳理了中國思想西傳的過程。您認為明清時期儒學西傳的這段歷史,對我們今天思考中華文化如何創新性地“走出去”有何啟示?

  張西平:要“走出去”,我們就要重新回到18世紀西方學習並接受儒家思想這段歷史。“走出去”不能光說孔子好,把論語講一講,這樣別人仍不好理解。我們要講儒家的現代性,主要有兩點:一個是人離開神的信仰以後,應該怎麼做一個君子;還有一個是西方走入現代化後,強調尊重所有的個性,但是過度注重個人主義,反而把集體主義化解掉了,而儒家的世俗化現代性,是尊重個人和集體之間達成平衡。

  中國文化要走出去,一方面要求西方走出200年的驕傲,繼承18世紀的文化遺產,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國知識分子要走出西方中心主義,吸取百年來學習西方的精華,重建中國的知識體係,根據中華文明建立一套新的概念係統,向世界說明什麼叫國家、什麼叫民族、什麼叫宗教。現在我們正處于一個完全嶄新的時代,需要極具創造性的工作來建立自主的中國學知識體係。

  任何民族史的書寫,都充滿著文化交流

  記者:西方漢學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西方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的產物,我們應如何辯證地看待這段歷史,並從中汲取智慧,以構建當今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性中國學知識體係?

  張西平:全球化以後任何一個民族史的書寫,不再是本民族的獨家語言書寫,它充滿著文化的交流。好比說中國晚明到康乾這300年間,傳教士用中文寫了1500部中文著作,有多部被收入到四庫全書之中,也就是說研究中國並不是光中國人研究,在華的傳教士也研究中國,而且用中文書寫。現在,我接觸過2000多名漢學家,能用中文寫作的很少,能寫文言文的更少,能寫五言律詩的幾乎沒有。

  世界中國學的存在,標志著中國學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的學術,它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展開的。因此只是閉關研究並自主建設一個知識體係是不可能的,而是要在文化交流中,與世界各國研究中國的學者交流中,才能建立一個自主的知識體係。

  推動全球南方國家建立中國學係,本土化培養青年研究者

  記者:近年來世界中國學研究出現了什麼新的趨勢?您對投身于中國學研究的海內外青年學者有什麼期望?

  張西平:研究中國的重鎮過去在歐美和日本,現在中國和全球南方國家的貿易非常發達,和東南亞國家的貿易額已經超過了歐洲。但是,很多全球南方國家連漢學係都沒有。而要培養一個能讀懂古文、說中國話的漢學家,沒有8-10年是不行的。因此我們應盡快採取新舉措,從非學歷教育轉變成制度性的建構,推進中國高校與全球南方國家高校合作,共建能授予博士學位的中國學係,本土化培養更多青年研究者,促進全球南方國家了解中國。

  此外,在世界中國學研究中,我還是要強調歷史中國和當代中國的結合。現在大量的學者都轉向對當代中國的研究,傳統中國學出現衰落之勢。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當代中國的發展是有著深厚歷史根源的,你不了解孔子,又怎麼能理解中國呢?世界中國學就是在世界研究中國,而研究中國的最佳之路,就是在歷史和當代結合中研究中國。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解放日報 李昂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