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幹”字當頭!各地多舉措保“三秋”生產 全力守護群眾“糧袋子”

2025-10-14 08:56: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為應對持續陰雨天氣影響,陜西鹹陽農機部門指導農戶對農機採取加裝浮力輪、改裝三角履帶等舉措,全力保障“三秋”生產。

  日前,在鹹陽市涇陽縣的一處機收現場,一臺臺履帶式收割機在松軟的泥地里來回穿梭,完成收割、脫粒等工作。而對于輪式聯合收割機無法下地的問題,當地農機部門指導農戶在收割機原有的輪胎外側加裝“浮力輪”,增加輪胎整體寬度,增強在濕軟田地中的通過性。

  在冒雨搶收的同時,當地緊急啟用所有烘幹塔,目前鹹陽市共有97個糧食烘幹點,日烘幹能力2.1萬噸。在興平的一家烘幹企業,記者看到企業正開足馬力開展烘幹作業,每日作業時間從以往的8小時增加到12小時以上。

  據介紹,今年,陜西鹹陽應收玉米220萬畝,計劃機播小麥297.5萬畝。截至10月12日,當地已完成機收玉米66.87萬畝、機播小麥82.45萬畝。

  江蘇豐縣:多機械協同 晝夜不停搶收搶烘

  江蘇北部地區自9月下旬以來陰雨天氣不斷,為應對天氣帶來的秋收困難,當地加大機械收割、烘幹力度,保障玉米、大豆收獲。

  這兩天,在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多個鄉鎮,農戶們正與時間賽跑,趁著陰雨間歇期搶收成熟的玉米。持續陰雨天氣導致田間積水、土壤松軟,10月以來,當地緊急調度360多臺履帶式玉米收割機投入搶收作業。據天氣預報顯示,10月中旬起,當地還將迎來降雨天氣。

  收獲後的玉米等作物被迅速送往附近的烘幹中心。今年當地新投用的烘幹中心,這幾天烘幹設備同樣晝夜不停工作。屏幕上實時跳動糧食含水率、烘幹溫度、倉內糧量、進出倉流量等數據,通過溫控與循環風技術,一天時間就可將1000噸的高水分糧食烘至安全標準。

  今年,豐縣種植玉米和大豆總面積達74萬畝,目前當地有固定式和移動式糧食烘幹設備186個,具備日烘幹7000噸糧食的能力,同比去年提高34.6%。預計本月下旬江蘇豐縣的玉米和大豆可收獲、烘幹完畢。

  山東臨沂:與天氣賽跑 全力推進秋收工作

  持續陰雨天氣給秋糧收獲帶來嚴峻挑戰。在山東臨沂,黨員幹部奮戰在搶收一線,帶領村民與天氣賽跑,全力守護秋糧。

  楊蘭清,是山東臨沂郯城縣廟山新村黨支部書記,也是當地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今年他所在的合作社種植了8000多畝玉米。然而,郯城縣連日降雨,讓這片豐收在望的土地面臨嚴峻考驗。一邊是合作社的搶收壓力,一邊是全村三千多村民的收成牽挂,這讓楊蘭清寢食難安。

  天剛蒙蒙亮,楊蘭清已經帶領合作社成員搶修田間道路。楊蘭清告訴記者,搶收就是搶時間,合作社還有4000多畝玉米尚未收割。趁著雨勢減弱,他緊急調集十余臺履帶式收割機和四臺大型運輸車,全力推進搶收工作。

  然而,搶收只是第一步,烘幹成為另一大難題。楊蘭清的烘幹設備日處理能力有限,僅為600噸。為確保周邊散戶的玉米也能及時烘幹,他每天特意留出200噸的烘幹額度,優先保障村民需求。

  目前,楊蘭清合作社的大型烘幹設備已實行24小時三班倒的工作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玉米烘幹量。在烘幹倉庫,記者看到堆滿了當天送上來的玉米。此時,已是晚上10點多,忙了一天收割玉米的楊蘭清正在現場指揮車輛運送玉米。

  一邊是機器的極限運轉,一邊是社員焦急地等待。合作社老社員李富民家的260多噸玉米遲遲未能烘幹,情緒激動。為化解矛盾,楊蘭清連續兩天兩夜搶修兩臺老舊備用設備,每日新增100噸烘幹能力,緩解了燃眉之急。在楊蘭清和全村黨員幹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廟山新村玉米收割已完成80%。

  頻繁陰雨天氣對秋收秋種有哪些影響?

  9月以來,我國北方多地降雨頻繁,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南部和黃淮出現多輪降水天氣過程,多地出現破紀錄降雨。頻繁陰雨天氣給秋收秋種帶來哪些影響?來看專家分析。

  秋收連陰雨是指在秋季農作物成熟收割關鍵期出現的持續性陰雨天氣,主要特點是降水持續時間長、空氣濕度高、日照嚴重不足,且恰逢秋收作物“成熟—收割—晾曬—儲存”關鍵環節,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遠大于其他季節的連陰雨,是秋收季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之一。

  9月以來,華北南部、黃淮及陜西等地出現9輪降水過程,大部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4倍;降雨日數普遍超過20天;河南、陜西等地部分地區達30∼36天,較常年同期偏多10∼20天。綜合來看,河南、山東、陜西、山西等地秋收連陰雨強度重于2021年。

  連陰雨導致華北南部、黃淮、陜西等地機收受阻、秋收進度明顯偏慢。未來,10月14日和16日、17日還有兩次比較明顯的降水過程。河南、山東、陜西、山西等地連陰雨和農田漬澇災害風險較高,建議上述各地抓住降水間隙,應收盡收,並且收獲之後及時散墑、整地,備播下一茬作物。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