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負邦人期
金秋的江蘇,河清海晏、萬物豐成。
10月12日晚,南京迎來一場青春盛會——由中央網信辦、教育部、水利部、人民日報社、共青團中央、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河海大學舉行。
在即將迎來建校110周年校慶的河海大學,校園綠茵場化作開放式講堂。活動通過主題演講、情景演繹、音樂舞蹈、互動分享等多種形式,以網為媒、以水為介,來自不同領域的奮鬥者與莘莘學子共話青春、暢談成長,網上網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課。
水利興邦,將奮鬥融入大國偉業
水安方能國安,但為14億多人治水有多難?
從大禹鑄鼎開鑿的文明曙光,到李冰父子都江堰的福澤千年,再到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對這場跨越江河與時代宏大命題的作答,從未停止。
《治水傳奇》AI視頻畫面截圖。
借助AI技術,大禹、李冰、郭守敬、王景四位治水先賢“穿越”而來,體驗河海大學的多項“治水黑科技”。隨後的“校長開講”環節,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登臺分享。
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新時代、新徵程,無論是在南水北調等戰略工程中,還是在烏東德、白鶴灘等國之重器里,河海人用實幹牢牢扛起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崇高使命。”校長一席話,道出了歷代河海青年將個人奮鬥融入國家水脈的赤誠底色。
百年學府,家國情懷一脈相承。
“我要用我所學,讓江河安瀾,讓這個飽受苦難的國家,不再因水患而哀鴻遍野!”舞臺上,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演員侯勇飾演老校長嚴愷,由一封回國請願書說起,再現了當年他毅然歸國,選擇水利報國的動人故事。
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演員侯勇(左二)扮演嚴愷。主辦方供圖
江蘇省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李好(左)與5位河海大學校友對談,共憶校園生活。主辦方供圖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建校110年來,河海大學走出無數水利大師,全國水利係統超三分之一總工程師畢業于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揭秘南水北調工程如何實現水往高處流的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參與鑄就三峽工程,讓長江從“險”變“美”;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張金良用治水調沙的“二元高次方程”回答黃河安瀾的時代之問;白鶴灘水電站設計總工程師徐建榮在“山肚子”里雕琢“巨型蜂巢”;國家卓越工程師林毅峰則讓中國海上風電成為“海上不倒翁”,在17級臺風中屹立……
精神無形,傳承有力。活動現場,鄭金海校長帶頭重溫河海人的青春諾言:“我飲河海一滴水——”
“我獻祖國一生情!”——6000余名師生的鏗鏘應答,在校園回響。
厚植家國情懷,傳承愛國奮鬥基因
在江蘇,家國情懷的薪火傳承,鐫刻在劉老莊八十二壯士用生命守護山河的血色豐碑上。
82年前,為守護百姓,“劉老莊連”82名官兵與日軍殊死搏鬥。勇士們用刺刀、用槍托、用鐵鍬,甚至用牙齒,戰鬥至最後一息。無一人投降,無一人生還。
當舞臺燈光聚焦于這段浸染烽煙的歷史,全場肅然起敬。《鋼鐵洪流進行曲》激昂奏響,曾出現在九三閱兵戰旗方陣中的“劉老莊連”戰旗在活動現場揮舞。
節目《戰旗美如畫》現場圖,九三閱兵陸軍方隊劉老莊籍參閱戰士嚴鵬飛現場講述,九三閱兵戰旗方隊“劉老莊連”戰旗擎旗手、劉老莊連現任副連長王宸一揮旗。主辦方供圖
“劉老莊人在劉老莊連。”九三閱兵陸軍方隊劉老莊籍參閱戰士嚴鵬飛高聲吶喊:“82位前輩,看吶——英雄的連隊,後繼有人!”聲聲告慰,令人熱淚盈眶。
愛國奮鬥,寫在英雄連隊的戰旗上,也流淌在一渠清水的甘甜中。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一級演員林永健一人分飾吳祖太、任羊成、張買江三位“紅旗渠精神”代表人物,通過深情演繹,將20世紀60年代人們用血肉之軀在河南林縣的懸崖峭壁開鑿“人工天河”紅旗渠的壯舉,生動呈現在觀眾眼前。“紅旗渠,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拼出來、幹出來、拿命換來的!這就是人間奇跡!”
多名紅旗渠修渠人及其後代現場講述(從右往左分別為:紅旗渠景區演員、除險隊長任羊成外孫任斌強;紅旗渠支渠配套建設模范、鐵姑娘隊隊長郭秋英;紅旗渠建設特等模范、烈士張運仁之子張買江;紅旗渠灌區服務中心合澗渠管所所長、烈士張運仁之孫張學義;紅旗渠幹部學院教師、林縣原縣長李貴曾孫女李媛)。主辦方供圖
河南紅旗渠幹部學院教師李媛是一名“渠四代”,她的太爺爺李貴是紅旗渠修建時的林縣縣長。如今,她每天都在講述著紅旗渠精神:“要問紅旗渠是什麼?它就是我們戰天鬥地紀念碑!激勵我們奮勇向前!”
今天的中國,愛國奮鬥的基因依舊滾燙。
今年6月,一場洪災給貴州省榕江縣“村超”按下了暫停鍵,社會各界緊急馳援。“機械進不來,只能靠人,一鏟一鏟地挖,一趟一趟地拉。”武警貴州總隊某支隊戰士馬東昇是其中一員。救災照片被傳上網,這些“最可愛的人”,被網友們稱呼為“中國脊梁”。
節目《挺起中國脊梁》現場圖。主辦方供圖
7小時打通主幹道,7天恢復水電路訊,12天完成清淤會戰,短短一個月,“村超”重啟。貴州省榕江縣委書記徐勃和武警官兵代表馬東昇,動情講述“村超”快速復賽背後的魚水情深故事,傳遞“中國脊梁”的感動。
愛國奮鬥,匯成眾志成城的魄力,也促成從“向自然索取”到“與自然和諧”的發展理念之變。
江蘇是全國唯一一個兼備“江河湖海”資源的省份,不僅有京杭大運河與萬里長江縱橫交匯,還分布著2900多條主要河流、300多座湖泊。
節目《幸福江河》現場圖。主辦方供圖
“從捕魚到護豚,我的日子像江水一樣,越來越有盼頭。”昔日漁民,如今是江豚巡護員,楊金海見證了長江大保護的成效——江豚頻現、生態復蘇。“這個‘超級搓澡工’叫太湖之光,一天能處理8000立方米太湖污泥。”國家卓越工程師、河海大學1978級校友顧明科普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守護太湖的萬頃碧波。同樣畢業于河海大學的繆薇,就職于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她自豪地說:“我們江都水利樞紐,就像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總開關’,輕輕一擰,清甜的‘南水’就送到千家萬戶啦!”
朗誦藝術家陳鐸、演員劉敏濤現場朗誦。主辦方供圖
歌唱家殷秀梅現場演唱。主辦方供圖
活動現場,歌唱家殷秀梅與朗誦藝術家陳鐸、演員劉敏濤共同演繹《長江之歌》,禮讚新時代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的生動實踐。
眼里有光,心中有夢,是青春最動人的模樣
當宇樹科技G1人形機器人與藍藻街舞協會學子在舞臺上跳起街舞時,科技夢想與青春熱情的碰撞點燃全場。
宇樹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王興興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2009年大一的寒假,我花了200元零花錢,做了第一個小雙足機器人。那時的我,雖然有夢想但肯定也不敢相信,今天能在機器人領域取得這樣的成績。”宇樹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王興興的現場分享坦誠而勵志,“請相信,奇跡也有‘算法’,做成事沒有那麼難!只要你堅持努力,就可以把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
奧運冠軍張雨霏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5歲起專業訓練、13歲進省隊、15歲進國家隊……奧運冠軍張雨霏的追夢之路,有過親吻獎牌的高光時刻,也有與領獎臺擦身而過的低谷。面對舞臺下的同齡人,這位從江蘇遊向世界的遊泳健將敞開心扉:“十塊奧運獎牌,好像也不是終點,目之所及的方向仍有高峰,我還有繼續攀登的願望。”
中國煤礦文工團演員劉昊然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不妨把人生當成一場‘對生命的塑造’——去體驗、去嘗試、去修正。不要害怕失敗,也不要害怕平凡。”中國煤礦文工團演員劉昊然在影片《南京照相館》中飾演阿昌一角。活動現場,他分享了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真正的力量是源于內心的堅持,在黑暗中相信光,在恐懼中守護善。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體育頻道足球評論員、主持人賀煒與13支球隊代表共話“快樂蘇超”。主辦方供圖
有夢想肯努力,每個人都能熠熠生輝。來自江蘇13個設區市的13支“蘇超”球隊代表在活動現場亮相。鹽城隊球員、高三學子嚴子航高聲告白:“相信相信的力量,未來,我會全力備戰高考,衝刺河海大學,成為河海之子!”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負邦人期……”河海大學的校歌,久久在校園中回蕩,激勵著一代代青年學子踐行至誠報國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