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青春華章堶水運江蘇:江河湖海共行舟

2025-10-11 14:05:00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字號

  清晨,京杭大運河淮安段,千噸級貨船排著長隊,依次駛過黃碼港作業區。碼頭一側,30座銀色淺圓倉在晨光中泛著金屬光澤。“原糧從碼頭到車間全程封閉輸送,每小時300噸的運力,比公路運輸效率提升了3倍。”蘇糧淮安公司總經理山韜指著眼前的輸送帶網絡頗為自豪。

  江蘇,因水而名,因水而興,長江奔涌、運河貫通,湖泊星羅、河網密布,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江河湖海”的省份。2024年3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將“水運江蘇”建設納入全省重點工作。

  近年來,江蘇以水為脈,以運為絡,持續推進水利設施建設與水域綜合治理,從大江大河治理到船閘效能升級,從生態修復到產業集聚,不僅築牢了防汛抗旱的安全底線,更打通了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水道”。

  航拍黃碼港產業園。蔣童攝

  航拍黃碼港產業園。蔣童攝

  運河重生:撐起產業發展脊梁

  “3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沼澤魚塘,現在已成為長三角北部的糧食樞紐。”淮安市清江浦區黃碼港產業園管委會主任王榮生腳下站立的土地,藏著江蘇水運“硬實力”的建設密碼。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黃金節點,清江浦曾因百余座散亂碼頭擠佔岸線,年貨物吞吐量不足千萬噸。2022年,黃碼港整治工程啟動,投入近30億元,完成了河道疏浚、岸線修復等,127座散亂污碼頭被清退,29個千噸級泊位拔地而起,千年漕運古道重煥生機。

  益海嘉里是黃碼港落地的首個大項目,也是運河重生和產業變遷的見證者。5年前,該企業投資50億元,在此布局米面油加工、中央廚房及食品供應鏈業務。2022年春節後,益海嘉里(淮安)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超從上海趕來赴任時,這里還是一片待開發的土地,但他當時很有信心:“項目選在運河邊,就是看中了黃碼港改造後‘拎包入住’的配套設施與‘水陸聯運’的便利條件。”

  李超算了一筆賬,從連雲港運來的小麥,經運河到廠,物流成本每噸低至20元,比公路運輸節省了80%。碼頭升級不僅帶來了運力提升,還依托港口形成了“儲貿加一體化”鏈條,產業協同效應不斷放大。

  “我們要的不只是‘港口園區化、園區產業化’,更要產業綠、生態美。”王榮生說。隨著益海嘉里、蘇糧集團、華躍生物等龍頭企業相繼落戶,園區圍繞食品加工、糧食儲運延鏈補鏈,努力實現從“一粒米”到“一杯飲”“一桌菜”的產業延伸,清江浦“天下糧倉”的盛景正加速重現。

  黃碼港的蛻變是江蘇水域治理的一個縮影。近5年,江蘇完成水利建設總投資超2500億元,先後實施了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洪澤湖退圩還湖等重大工程,整治了中小河流6200公里,新增三級以上航道里程410公里。

  在太湖流域,7條河流經過生態治理後水質穩定達標;蘇北灌溉總渠堤防加固工程完工後,新增灌排能力444.5立方米每秒,保障了8.6億斤糧食產能。水利建設的“真金白銀”,正轉化為產業發展的“硬核支撐”。

  船閘“減負”:釋放水運發展活力

  9月中旬,江蘇省南通市迎來了海鮮捕撈旺季。在南通啟東呂四漁港,做了半輩子海鮮生意的王漢生直言今年趕上了“好時候”。

  今年2月24日,江蘇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部門聯合發文,決定從5月1日起,取消江蘇境內101座船閘收費,新建船閘不再收費。呂四漁港船閘正是這101座船閘中唯一的漁港船閘。

  接鮮船駛過南通啟東呂四漁港船閘。人民網記者 余樂攝

  接鮮船駛過南通啟東呂四漁港船閘。人民網記者 余樂攝

  王漢生的接鮮船噸位為188噸,之前每次往返通過船閘需要繳納612元過閘費。“出船的油費、工人工資、水和冰的費用、船上生活基本費用和船閘費等,一年總成本大概有150萬元。”王漢生說,“呂四漁港船閘取消收費後,一條接鮮船一年能省3.2萬元過閘費,佔總體運營成本的2%到3%。”

  呂四漁港是國家級中心漁港,2024年進出港船舶達4.11萬艘次,今年船閘取消收費後,接鮮船船民將成為最大受益群體。

  江蘇跨江濱海、水網密布,在充分發揮水運運量大、成本低等優勢的基礎上,當地通過“真金白銀”的讓利舉措,持續提升水運服務效能。

  在鎮江諫壁船閘調度中心,電子屏上船舶動態、水位變化等數據實時更新。作為長江與京杭運河的交匯樞紐,這里曾因船閘老化導致通航壓力驟增。2023年啟動的一線閘擴容改造工程中,港航部門創新“單閘優化調度法”,通過精準排擋、環節銜接,使二線閘單閘通航能力提升了15%。2024年,這座船閘在單閘運行模式下,仍實現船舶通過量1.21億噸。

  2024年,江蘇全省水路貨運量佔綜合貨運量比重達3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22個百分點。江蘇內河航道貨運量達7.4億噸,全省內河港和海港港口貨物吞吐量36.1億噸,位居全國第一。當下的船閘“減負”,將進一步優化運輸結構,提升江蘇水運網絡的效能。

  生態蝶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快看,又有3只江豚露頭了!”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宣教員潘小玲舉起望遠鏡,鏡頭里,江豚正歡快地逐浪嬉戲。江豚的重現,是長江生態改善的生動注腳——這片曾經機器轟鳴的採砂區,如今已是283種植物、167種鳥類棲息的“生態明珠”。

  在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拍到的江豚。人民網記者 王丹丹攝

  在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拍到的江豚。人民網記者 王丹丹攝

  改變始于係統性治理。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位于南京江寧區的新濟洲,是長江幹流進入江蘇段的第一站,也是江蘇落實長江大保護的“第一關”。20世紀90年代起,粗放式發展下,新濟洲島遍布採砂船和水產養殖場,無序開發讓島上的生態負擔逐漸加重;2000年,隨著江寧區生態移民工程的實施,新濟洲島上1123戶3668位原住民逐步搬遷離島,島嶼轉型為生態保護區。江寧區持續推進造林綠化,整治長江岸線“散亂污”企業52家,新濟洲濕地面積增加了近80%。截至今年5月,島上各類生物資源達到1937種。

  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如新濟洲這樣實現“生態蝶變”的故事並不鮮見;因水而興的江蘇文脈,在生態修復和水運暢通之下,也助推了“水韻江蘇”文旅品牌的崛起。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4年接待遊客近1400萬人次;南京“長江傳奇”遊輪串聯大橋、幕燕風光,航行2000航次;無錫江南古運河夜遊刷新吉尼斯紀錄……“水+文化”正成為江蘇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水利建設既要見工程,更要見發展、見生態。長江經濟帶不僅是生態主戰場,更是高質量發展主力軍。”江蘇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達13.7萬億元,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佔比22%,彰顯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擔當。

  暮色降臨,黃碼港最後一艘貨船完成裝卸,燈光照亮了運河的波痕;江豚躍出水面的漣漪,與港口的船影交織,共同描繪著“水運江蘇”的新圖景。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動江蘇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