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寶島中秋說團圓

2025-10-09 14:47: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夜,微風,抬眼望去,皎潔的圓月懸于天際,將光輝灑落下來。

  這是個在島內民眾看來重要程度僅次于春節的傳統佳節,走親訪友、烤肉聚餐、舉家團圓……處處洋溢著濃濃的中秋氛圍。

  美景當前,美食不可或缺。臺北一條條街巷內,人們或在騎樓廊下,或在自家樓頂支起烤肉架,與家人圍坐一圈邊烤邊吃、共話家常,撲鼻的香味和歡快的笑聲在空氣中彌散。

  當地朋友說,臺灣有“中秋四寶”:賞月、吃餅、烤肉、剝柚。賞月、吃月餅象徵著闔家團圓。“柚”與“佑”諧音,剝柚代表著祈求“月亮保佑”之意。至于中秋烤肉這一新晉習俗的來源,有一種說法是,20世紀80年代一則成功的烤肉醬廣告“一家烤肉萬家香”,讓烤肉席卷全臺,盛行至今。

  “臺灣人喜歡熱鬧,中秋又是團圓的節日。皓月當空,和家人一起吃吃喝喝、談天說地,異常熱鬧。”臺北市民高先生的一席話,道出了臺灣中秋酷愛品嘗美食的緣由。

  從媽祖到月娘、從土地公到保生大帝,臺灣有著豐富多元的民間信仰。每逢中秋,祭拜神明是不少家庭的傳統習俗。

  甘醇的美酒、軟糯的糕點、清香的時令水果、色澤誘人的各式肉類……臺北市民王小姐與父母在家中一起擺上一桌美食,虔誠地祭拜神明。“希望未來也能闔家平安、幸福美滿。”她說。

  一眾可口美食背後,離不開從業者的辛勤付出。他們用巧思與汗水,將節日的味道傳遞到食客的舌尖。

  黃梓城主理的二和珍餅店位于臺北老城區萬華,是一家有著數十年歷史的家族店鋪。像這樣的傳統餅店,在島內還有許多。

  “我曾經是一名工程師,朋友對我這麼大跨度的職業轉變都沒想到,但其實我是很樂意的。”黃梓城笑著說。與員工一同傳承好傳統味道、撰寫策劃案吸引年輕客群、創新視覺設計實現美食既好吃又好看,是他的日常工作。

  在他看來,將糕餅做得更加美味是最關鍵的。“小時候過中秋節,就對一道道美食印象深刻。”如今,黃梓城的心願是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為中秋佳節增添香甜地道的滋味。

  臺灣民俗專家謝源張認為,臺灣一係列民間習俗源于大陸,但歷經歲月,在具體形式上又有所發展,已成為兼具歷史文化內涵與民間在地特色的寶藏。

  儀式感滿滿的節慶背後,是臺灣民眾對中華歷史文化的喜愛。每到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島內一眾孔廟會舉行祭祀大典,向中華民族至聖先師孔子致敬;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前後,他們和大陸民眾一樣焚香祭祖、祈福未來;端午節一場龍舟賽中,記者遇到臺北一支參賽隊伍里不少人年近60歲,但興致不減,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民俗活動很有意思”,也知道“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因為對中華歷史文化的熱愛,許多島內民眾也希望到大陸走走看看。盡管當局拒不解除赴大陸旅遊的“禁團令”和對民眾赴大陸旅遊的所謂“橙色”警示,今年上半年臺灣仍有超過150萬人次赴大陸旅遊。介紹春秋戰國文化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體現隋唐五代繪畫特色的莫高窟、展示古代士大夫隱逸文化的蘇州園林……許多歷史文化景點中,都有臺灣遊客的身影。

  今年島內中秋小長假期間,恰逢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多場特展,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唐朝僧人懷素的小草千字文、元朝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宋朝文學家蘇軾的《蘇文忠公奏議》,一件件藝術瑰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直觀、生動地展現在民眾眼前。

  基隆市民劉先生一邊看著展品,一邊連呼過癮,“這份文化大餐,使得這個中秋節過得別具特色”。

  劉先生是一名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最喜愛的詞句就是蘇軾筆下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說,海峽兩岸共賞一輪明月、共慶闔家團圓,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浪漫,可見對于團聚的向往,始終印刻在中華民族的基因之中。(周文其 齊湘輝)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